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页(1 / 1)

省队选拔、冬令营决赛、国家队选拔,去年的故事再次上演,不过这次不同的是两个人都是在独自奋斗。

由于物理竞赛的整体选拔进度要提前于信息学竞赛,所以陈亦桐要比叶瑄早进队两个月左右。基本上到了秋冬季节叶瑄也没有那么嗜睡了,其实有很多小习惯都是被惯出来的。如果没人每天按时喊她起床,叶瑄也是可以选择性的不睡不困的。

省赛选拔的这段时间,a班的常规教学课都停了,全力保障班上同学冲击省赛。叶瑄更是从早到晚的泡在机房里,不停地练习模拟题。

天分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赠与,而只是一个人拥有的特定的技能,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才能把这份技能练习得炉火纯青。叶瑄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算是一个天才,她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点天分和九十九分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2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由东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主办,所以国家队的集训也会在东海。而ctsc2010(国家队选拔)则是在京北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叶瑄却要再次北上。

比起陈亦桐理论实验双满分第一的傲人战绩,叶瑄的ioi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她算是半路出家学习信息竞赛,如果不是因为她强大的数理基础,可能还走不到ctsc这一步。

但是在ctsc培训的过程中,领队能发现叶瑄的知识水平是在呈现指数级增长,在程序循环嵌套这些领域,叶瑄可能进步还有些慢,但是在递归算法、简单数论证明这些数学领域的东西里,叶瑄表现出了绝佳的领悟力。

在国家队集训的时候,叶瑄和陈亦桐也分别收到了各自的offer。叶瑄拿到了斯坦福大学schoolofengeerg(工程学院)的全奖offer,陈亦桐则同时收到了it和普林斯顿的offer。为了怕自己动摇,叶瑄只申请了斯坦福一所学校,而斯坦福的本科数学教育限制了陈亦桐绝对不可能申请斯坦福。

五月份,经过了9个月的比赛流程,中国队出征2010ioi的名单总算定下,叶瑄担任队长和其他三位同学组成这次的比赛阵容。

七月份,五大学科的国际竞赛相继开展,物理学国际竞赛在克罗地亚,而信息学竞赛则在加拿大举办,这下两个人真的可是算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了。

毫无悬念,陈亦桐带队的物理学竞赛拿到了团体第一的成绩,陈亦桐也以理论满分第一,实验满分第一的成绩创下了ipho的赛事记录。

但是叶瑄这边的进展就没那么顺利了,ioi本来就不是中国队的强项,再加上长途的旅行,大家的状态都不是很好。

飞行过程中,航班遇见较为严重的气流颠簸,叶瑄直接吐得天昏地暗,差点连开营仪式都没参加。

第一天是练习考试,叶瑄很明显地发现了例题和在京北参加的模拟赛有很多的差异,四个练习题里有三个交互题,而几乎没有纯算法题。

叶瑄立刻找到了领队冯铭轩反映了她的猜测,认为今年的题目可能不会向往年一样有那么多的算法了。

领队也非常重视叶瑄的看法,直接把官网的例题,和加拿大信息学竞赛的出题套路打印下来发给大家了,至于大家看不看那就是另一说了。

信息学竞赛一共分为两个比赛日,每天会有四个题目,选手们没做答完一个题目。就可以在token里实时查看自己的分数,场外的教练也可以通过token查阅全部选手的分数。也就是说在你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结果其实已经出来了。

果然第一天的题目同叶瑄预测的那样,有三个交互题和一个传统的算法题目。可以看出来命题人在有意区别ioi和a两个比赛的风格。

实际应用当中,很少出现给定数据离线计算处理的情况,多是需要一些在线的交互算法,这也符合现实对于算法的需求。

叶瑄的作答还算顺畅,她在预料到题型可能的改变后,昨天直接通宵把加拿大信息学竞赛相关的题型刷了一遍。

做完了前两道较为简单的题,叶瑄的实时得分来到了187,暂列场内第三。剩下的两道难题,她选择了先进攻她不擅长的nguage的部分。

最后她的策略也是正确的,一试总分拿到了336分,位列全场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天才选手帕恰诺夫。

一试比完,剩下三个同学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三个人都没达到300分,总分已经差美国队接近60分了,如果二试发挥再出问题,可能银牌都不保。

一试和二试之间还隔了一天的旅游日,中国队的选手都选择留在学校里上机,到时候考完了怎么玩都行。

可惜第一天的颓势太大,纵使二试中国队总分第一,两项加起来还是不如美国队仅仅拿到了第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