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我娘在当年没有瞒着陛下,她又是、又是陛下的嫡亲妹妹,自然不怕有事。”她道,生怕他真的冲动上头,跑到紫宸殿里去。
她知道自己这话说得不妥,但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更好的话,只能这么说。
“我不是说你一定不是陛下的孩子,是——万一呢?万一祖母说的都是真的,你是信王的孩子,贸贸然跑去询问,陛下他——”
“他一定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要费心尽力培养我这么多年,他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何必把侄子当做继承人?”杨世醒接过她的话,“先帝可没留下什么遗旨,让他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
使她把剩余的话卡在了半途:“……”她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陛下不可能在知晓他并非亲子的情况下还对他这么器重。
这么想着,她动摇起来,眸里亮起星星点点的希冀:“难道你真的是陛下和皇后的孩子?”
“也许。”他应了一声,“不过也有可能是他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毕竟当年多方人马被牵扯进了这桩事,极度混乱之下,他的人手产生了错误的判断,给了他错误的禀报也有可能。”
“或许遭受张氏毒手的真的是皇后的孩子,而我则幸运地先被大长公主推出来成为了六皇子,后又被陛下误会是他的亲子,就这样过了多年舒坦的生活。”
“……你怎么这么喜欢给人泼冷水。”
“没有啊,我这是正常推测。”
“哪有人像你这么推测的……”阮问颖抿起嘴,“简直南辕北辙,好话坏话都被你说尽了。”
“推测不就是这样的吗?我若是能够确定,就不叫推测了。”杨世醒道,“所以还是去问问陛下,好歹也养了我这么多年,总有一点父子情分在,不会因为这么一桩事就要去我的性命。”
“那可未必。”她小声嘀咕,“太子和杨士范不也被陛下养了多年?照样说囚就囚、说废就废。要是实情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是陛下误会了你的身份,那……陛下定然会十分恼火。”
“纸是包不住火的。”杨世醒慢条斯理道,“如果陛下当真误会了,他现在不知道,将来也总有一天会知道。就像我和你,不也是在几乎荒诞的情况下知晓了这件事?”
“那也不必让他现在就知道……他越晚知道,你就能拥有越多的时间——”
说到这里,阮问颖忽然止了口,想起安平长公主在密函上写的话,恍然意识到对方的那句“握住掌中之物”指的原来是这个。
趁着一切还没有发生时绸缪准备,这样一来,哪怕日后东窗事发,也已经羽翼丰满,陛下奈何不得,就像史书中的许多诸侯、权臣一样。
她的母亲,竟是在教唆他……
阮问颖感到一阵发凉。
陛下与安平长公主之间的兄妹情谊是毋庸置疑的,后者没有瞒着前者偷梁换柱之计,前者给予后者封地兵权,定下双方儿女亲事,将“血浓于水”与“信任”二词发挥到了极致。
可是现在,为了确保杨世醒的安稳,确保她的幸福,确保他们二人的将来,她的母亲选择站立在了陛下的对立面,帮着他们瞒天过海。
假使杨世醒真是信王之子,陛下又在将来某一天得知了这件事,欲将他除去,那么,遵从了密函叮嘱的杨世醒会与陛下发生什么样的冲突?
她的母亲是没有顾虑到这一点吗?还是顾虑到了,但依然做出了选择?
这封密函是安平长公主在离开长安前给她的,那时她才同杨世醒和好不久,密函中又写了,长公主去询问陛下当年之事是在杨世醒上门寻她之后。
也就是说,前脚她的母亲才抱着信任去询问陛下,后脚就在想着怎么帮他们应对陛下,那份兄妹间能够谈论皇嗣血统的信任,似乎在短短几天内消弭了。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只在于她要嫁给杨世醒。
在她母亲的心里,只有天底下最好的儿郎才有资格当她的夫君,杨世醒要成为最好的儿郎,势必要掌有现在的一切,甚至更多。
以往这不是问题,他身为帝后嫡子,注定会继承大统。可现在不同,他的身世出了问题,储君之位不再板上钉钉,就连身家性命也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平长公主要么帮助他们离开,去往一个全新的地方生活,远离纷争,要么选择帮助杨世醒,帮助他强大起来,足以对抗陛下。
最终,她选择了后者,给他们写了这样一封信。
不过几日而已,她的身份就从陛下的妹妹变成了六皇子的未来岳母,从帮助陛下持守君王权势,变成了帮助杨世醒挑战君王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