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也抽时间,看过庄稼长势。
但只是站在田边看看。
还真没关注,玉米种子有没有发芽,长势如何。
朱棣没走几步,就眼睛一亮,找到了一株!
不远处,还分散着七株。
瞧着翠绿秧苗,笑着自言自语:“乡亲们都期盼着,你们能给他们的艰辛生活,带来一丝惊喜。”
“你们可长点心,争点气!”
“听到了吗?”
其实,他有些担心,玉米无法适应,大明时期的气候。
即便在此之前,没种过地,他也知道一个道理,气温、降雨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农作物的发育、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不行,再看看……”
乡亲们的生活,太需要一点惊喜来调剂,可能,一点惊喜,就能让他们高兴一整年。
就像村里办学堂。
都两个月了,他们每每提到学堂,脸上还是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激动的笑容。
朱棣三下五除二脱了鞋子,就沿着麦陇,一行一行仔细搜寻玉米秧苗。
……
“78”
……
“86”
……
“157”
……
“283”
朱棣从最后一行麦陇走出来,站在稻田和麦田分界线上,笑了,“这块地,种了300粒种子,283株发芽成长,是个好兆头!”
不错的发芽率,初步证明,玉米对大明时期的气候,适应的不错。
现在,他才更有底气,给乡亲们一个惊喜!
……
心情极度愉悦中,干活又好又快。
临近中午。
日头高悬。
气温越发闷热时。
朱棣已经把水稻田清理了好大一块。
田边,累积了一堆堆杂草。
“四郎,收工回家吧。”
“四郎就是能干,一上午拔的草,比俺们两个人都多!”
……
这时,乡亲们也陆陆续续收工回家,经过朱棣的田边,看着清理干净的稻田,以及整齐堆在田边的野草,哪怕早见识了朱棣干活麻利,还是不由纷纷惊呼夸赞。
朱棣笑着打招呼同时,从田里出来。
在水渠边,把手脚洗干净。
又从野草中,挑选了一些大黄、小黑、小蠢货喜欢吃的野菜、野草。
收拾妥当后,和乡亲们聊着天,回家。
刚进院子……
香味扑鼻而来,争先恐后,蜂拥窜入鼻孔。
徐妙云听到动静,走到门口查看,看到朱棣时,顿时笑了:“饭马上就好。”
朱棣把一部分草添到马槽,笑着询问:“做什么好吃的了,光闻香味儿,我都要流口水了。”
闻言,徐妙云莞尔一笑,“孩子们太皮了。”
“我们不是去荷塘边练字吗?”
“练字休息的空闲,他们就编笼子捕鱼。”
……
“放学时,一个个都给我塞他们抓到的鱼。”
……
“我做了荷叶蒸鱼。”
朱棣笑着走过去,进屋。
徐妙云把毛巾、皂角准备好,含笑转身去灶台,同时询问:“庄稼长势好吗?”
“好!”朱棣一边洗漱,一边高兴笑道:“不出意外,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对了,我也有件好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