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一回和邶京通信一次,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没了。
而且写还要面临着信在路上被搞丢之虞,在后世网购,都还有可能会面临快递在天南海北地周游全国,就是不送到自己的手上,更何况是现在这个更加混乱的时代!
比起写信,电报无疑就方便快捷了许多,今天中午他拍一封到邶大,最快今晚,最慢明天早上上班时,就能收到回复——如果胡博士舍得花钱给他回电报的话。
陈慕武之所至这么着急回复,就是怕迟则生变:假如不赶快把这件事给定下来,邶大那边反悔了怎么办?
陈慕武从电报手册上查到邶大的电报挂号,填到了电报单的开头。
这个由四位数字组成的代码只需要花费一个字的钱,就能让电报准确地送到邶大。如果没有电报挂号,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写详细地址,要知道,这些地址也是要按字收费的!
他又揣摩了半天,掏出钢笔来了在内容一栏写下“适之兄、鱼信悉、何时可往、陈、灰”十二个字。
当然,他的报文中没有顿号,如何断句全凭收件人的文字功底。
这已经是陈慕武缩写功力的极限了。
“适之兄”三字注明了收报人。
毕竟电报挂号只能让送报员把电报送到北大,如果不写名字,门房就不知道该把这封电报送到哪位教授手上。
按照当下文人之间的繁文缛节,其实陈慕武应该管胡适叫适之先生,毕竟他在鄌校时曾经听过胡适的讲演,一日为师终身为……算了,他可不想认他作父。
陈慕武本想着就写“适之”两个字,但迫于礼节,最终还是又加上了一个价值一角二分钱的“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