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20枯燥无味的实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 20枯燥无味的实验(1 / 3)

    不过,陈慕武不打算也不需要靠抢先发表拉曼散射的实验结果,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关于伽马射线散射的理论傍身。

    等卡皮察和布莱克特成功在云室里捕捉到那个反冲电子的踪迹,他能获奖就更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估计最晚不超过1927年,陈慕武就能拿到属于他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

    只要能在1927年前获奖,那么陈慕武就能超越劳伦斯·布拉格,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将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八十多年之后。

    当然,打破这一记录的,也不是比他更年轻、更天才的物理学家,而是越来越政治正确的和平奖评委会,靠着它们那越来越畸形畸形的评审眼光,选出来的和平奖得主。

    ……

    关于拉曼散射究竟是谁最先发现的,历史上还曾有过一段公案。

    拉曼是1928年2月28日提交了他的最终论文,而就在之前一個星期的2月21日,两位苏连物理学家兰兹伯格和曼德尔斯坦,率先在国内的物理学期刊上dú • lì提交了有关这一现象的论文。

    但掌握了话语权的西方学界,最终还是宁可选择用他们的殖民地印度人的名字命名这一散射现象,也不要用和他们肤色外貌相近的红色国家的人来命名。

    不过在苏连,这一散射现象因为是被将于物理学家携手发现,所以被称作“联合散射”。

    这种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在建国后早期的物理学论文中,“联合散射”一词的出现频率,比“喇曼效应”要多得多。

    和之前的康普顿效应相似,拉曼效应也是入射光和分子之间产生能量交换,进而使散射光的波长发生变化。

    而和康普顿效应略有不同的是,这次和光子发生碰撞的是分子,而不是康普顿散射里的自由电子。

    在一定程度上,拉曼效应也能证实光量子理论的可靠性,在学术逻辑上,也算是和陈慕武之前发表的论文一脉相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