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越到最后,可不越得小心么?
不然行百里者半九十九,就栽在最后一步上,他可哪儿哭去!
当然想是那么想,实际上他却满脸谦虚:“哪有谨慎?儿子分明实话实说。此事原本就是冠勇侯体察入微,皇阿玛您心系百姓又知人善用,您二位所起到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儿子不过锦上添花罢了。”
“此事若换任何一个兄弟前去,都能办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如您所言,上位者最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用……”
再度夸奖自家阿玛跟表弟的同时,也表明自己不但有些能力,还知人善用。
仔细学习着些,以后也会是个合格的上位者。
听明白他这言外之意的康熙满意颔首,显然很满意他这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
胤禛只如释重负,再次身临其境,明白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
皇阿玛虽老,却半点都不糊涂。
实在是太不好应对。
不过也亏得他这份不糊涂,还知道为大清江山、祖宗基业着想。没有完全凭感情用事,否则的话,他可抵不过老二、老三,甚至同母弟老十四在他老人家面前都比自己更有存在感。
还有那几个不争不抢,只单纯乖巧孝顺的几个年幼弟弟们……
届时可个个都是威胁了。
哪能像现在这样,老八彻底灰心丧志、老三被皇阿玛抓了个正着之后。一切有竞争力的兄弟们失败的失败,躺平的躺平。
皇阿玛身边,渐渐的就只剩他这么一枝独秀。
就连此番谒陵、拜太庙、圆丘、奉先殿等,都时时带着他。让他在身边搀扶,跟着跪拜,当时群臣看他的目光就大为不同了。
这可比前头十四弟被赐皇上常服更有政治意义。
毕竟常服还可以说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这诸多祭拜却更有立继承人的意思。若非如此,当年十三弟代皇阿玛祭拜泰山时,二哥也不会那么紧张,因此而深深忌惮十三啊!
因为此一战,宫中朝堂各种风起云涌。
淑宁却半点都不挂在心上,横竖大外甥政治敏感度超高。根本不用谁从旁指点,就能走出最恰当合适的路数。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现在俨然已经是无冕太子。
只等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六十一年,一年一年熬过去。终究能千年古道走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
真正当家作主,让诸皇子跟满朝文武们都心悦诚服。再也不用都不经过礼部,自己就给自己王爵上加个正字,只为了彰显雍亲王得位之正。
她这一颗慈母心,可不就都挂在自家好大儿身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