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人分析,唐诗到宋词的过渡,李商隐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身前生后名。”李商隐唇角上扬,眼底释然,轻叹着感慨。
从十六岁开始准备科考,一直到他二十四岁,才在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帮助下才顺利得中。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后世所熟悉的科举制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不仅要有真材实料,也需要有一定的名气,以及有人举荐。
杜牧考科举之前,吴武陵就曾向当时的考官推荐过杜牧,拿着那篇《阿房宫赋》,希望讨个状元的名头。
只是状元早有人选,不好更改。
最后取了个进士第五名。
相较之下,李商隐就要悲催多了。
“我那时并不觉得是自己学问不够。”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怨天尤人,李商隐一张老脸也有些挂不住了。
“我与令狐子直是一起备考的。他早早考上,我却一直不得出头。”
更何况,李商隐一直觉得自己的文采比令狐绹要好上许多。
在那时的他看来,自己之所以靠不上,完全是因为没有一个好家世。
只是,李商隐考上的那年,恩师令狐楚也去世了。
令狐绹那时与李商隐关系虽然不错,却并没有想过要如何提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