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像是被金色的线勾勒出来的仕女,却依然能看出双眼的灵动和坚毅。
这些女孩子,在这个冰冷的屋子里欢快的赏花看雪,写诗作对。她们各有心思,却又透着独有的灵气。
这里不是曹雪芹梦中的西园,也不是书里的大观园。
可这些女孩子,被曹雪芹赋予了鲜活的灵魂,守在冰冷的房子里,陪伴着他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姜烟捧着那张纸,上面的字却怎么也不敢忘。
或许,曹雪芹从未想过自己能写出一本惊世之作,让几百年后的人依然在为他骄傲着。
也没有写什么批判之语。
只是将“真”娓娓道来。
其他的,就留后世评说吧。
姜烟把那张纸轻轻放回炕桌上,看着眼前这个满是皱纹,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男人。
他的脸上找不出一丝一毫从前的影子。
那个戴着璎珞喝六安瓜片的少年,仿佛也成为了姜烟的一场梦。
随着那些灵动的女孩子骤然崩散,一个个定格在最美好的时候,曹雪芹的幻境也渐渐崩塌。
姜烟没有留恋,深吸了一口气,转身走入下一场幻境。
——
甫一进来,姜烟就差点被竹子给埋了。
知道郑燮爱竹,但是没想到这么喜欢。
拨开面前的竹子,姜烟一抬头就看到一个小屁孩儿拿着一根竹子站在她面前。
还奇怪这是不是巧合,就听小孩歪着头说:“姜姑娘也如此喜竹?竟要与竹共卧?”
作者有话说:
其实原本的大纲里是想要把红楼也套进来写的。(我考虑过不写跟红楼有关的人或者事。跟政治有关的不能写太多,可是清朝的文学实在是避不开红楼,我就还是加进来了。)
但是,控制不住。(我个人的问题。)
首先不说书的本真,红楼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群像,而群像也一直都是我写不好的地方。其次,我最多算是红楼读者,对于那些真心喜欢红楼的人来说,我对红楼的了解浅显得可以,我不觉得我能在解读红楼这件事情上能写出什么很精彩的内容。所以就把重点放在了曹雪芹的身上。
至于“曹雪芹”究竟是什么人,我这边还是按照现在一般认为的作者来写。至于其他人的猜测和证明,这毕竟还没有得到官方普遍的认可,所以暂时就先不考虑了。
我一直都认同的一件事情就是,当一个作品有了二创,那它就从灵魂到拥有了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