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4页(2 / 2)

但相比唐玄宗时期可以吃上“公粮”的艺人们来说,他们只要退步,那就是饿肚子。

姜烟听出了柳永语气里的郁闷和不忿,后面没有再说话。

汴京的夜晚繁华得像是一场醒不来的梦。

但也仅限于汴京城。

小船顺着河水向外,待出了城幻境就到了白天。

如果汴京城内是一片欢庆的话,那城外就是荒凉。

城郊的小村子里都是衣衫褴褛的农人,他们无悲无喜的伺候着黄牛,扛着犁耙。

手上的农具都仿佛比他们这个人更为金贵。

下船后,柳永带着姜烟走到郊外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也是归开封管理,但又仿佛隔绝在开封的繁华之外。

柳永与这里的人似乎很是相熟,随手指着周围都能说点小故事出来。

“老三,你是家里最聪明的,你去读书。”

“对,你去读书,我跟大哥力气大,我们能帮爹娘干活。”

几个小孩蹲在一棵柳树下,大一点得那个手里还用柳枝编着花环。

其中一个最小的,还不会说话,穿着一件灰扑扑的小肚兜坐在地上。

身体细瘦,显得脑袋特别大。

小孩身边有个稍大一些的孩子,一样穿着打满补丁的衣裳,头发也乱糟糟的,听到面前两个男孩说话,连忙道:“家里没钱,我就不去了。”

“不能不去!”稍大一些的男孩连忙反对:“你要是考中了,咱们家就改换门庭,再也不用种地了。你去,我都想好了,等不忙的时候我就去城里找活计。老二都跟王货郎说成了,过些时候也跟着去学一学。”

宋朝科举的确选拔了大量人才。

加上范仲淹和王安石的两次变法,民间对于学习的氛围很是浓厚。

那是父母在田里汗如雨下,也要供起家里一个读书人。

就算不能做大官,如今城里那么多活计可以做,识字总比不识字好。

“我们昨夜吃的那一桌,能让这三个孩子都稳稳当当读至少五年。”柳永走在前头,愤世嫉俗的喝着酒说:“草原上的羊肉、精细的鱼羹、时令的果蔬、如今汴京城里最受欢迎的紫苏酒……姜姑娘,汴京城的繁华,都是累在白骨上啊。”

柳永从前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直到去了现代,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发现原来没有皇帝,一个国家也能运行得如此平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