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商君所谓的“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最普通的无爵黔首,名如其意,就是脑袋上的发髻外裹一块黑色的布。
升级成一级爵位公士后,头顶的布就要换一换,让人知道这小子可是个有爵位在身的人,不能轻易小看。
当然,区区一级公士算不了什么,光是这朝阳里就有七八个公士之家,就连二级上造也有两人。
只是里监门见这少年公士气度不凡,不敢小视,忙问道:“尔等何人,来我朝阳里作甚?”
少年笑了笑,让一旁的瘦黑青年取出几块木板。
“这是吾等验传,还请老丈检视。”
里监门接过杨木板制成的“验”和柳木条削成的“传”,瞅了眼上面的文字。
“内史咸阳上原乡朝阳里,名赵佗,公士爵,高七尺一寸。”
“验”是秦人的身份证,上面刻写着每个秦人的身份信息,不仅有籍贯住址,还有爵位和身高之类。
另一块“传”则相当于后世的介绍信,由秦的政务部门派发,上面不仅有更加详细的身份信息,比如注明了赵佗“貌白皙,年十五”之类,更重要的是上面有写了持传者出行的理由。
秦法严格,庶民百姓居于里中,五户一伍,十户一什,比邻而居。平日里只能在家好好种地,不能随意离开乡里,哪怕是去隔壁乡县都是不行的。
若要离乡,必须要找户籍所在乡里的里典(同里正,秦王政时期避讳“正”字,故称里典)开据出行证明。
如果没有这个证明,私自逃跑,被发现后果是非常惨的,那可是严重犯罪。
将阳(游荡罪)、阑亡(逃亡出关罪)、邦亡(偷渡出境)就是专门惩治这种行为的,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罚为隶臣妾,终生改造,再无翻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