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还之以礼,还未将“你也别先谢我,这事还得经过我师兄同意,毕竟江湖是非招来容易、摆脱难。”说出口,两道灵光飘然而去,好像他要说的话有些多余。便架起云步,向前方的三清福地飘然而去。
三清福地位于三清山北部南侧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东倚聚仙台,南靠九龙山,西邻演教殿,北踞龟背石,占据了三清山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
自晋葛洪与李尚书‘结庐炼丹’修道于此以来,历时多年,经过历代仙师们的扩建修葺,宫、观、殿、府、坊、泉、池、桥、墓、台、塔依据“先天八卦图式”和“后天八卦图式”设计布局,造型古朴,线条优美,雕工精湛。石刻、石雕、建筑数百,交相融合,风格独特,精巧无比。
三清宫坐南朝北,前殿后阁,左右厢房,两层两进。
殿前是一块花岗岩铺地的平台,平台东侧置“惜”字亭,北侧置石香炉和石香亭,香炉基座四脚石雕螭头,平台北面正中仿儒家孔府等建置牌坊一座,以壮声威的建制。
牌坊全部用花岗岩凿制而成,顶盖由两块整石构成悬山顶形式,上面凿有象征性的瓦垅,无沟头滴水,顶上正脊用刻花鱼龙大吻,正中置放了个宝葫芦,整个造型小巧玲珑,庄重华美。两边两根方形石柱,石柱内侧镌有“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石柱北侧镌有“左右灵官监察正法无情,上下信士朝奉诚心有感”,石柱南侧镌有“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
三清宫殿开三门,正中大门外设台阶五级,阶下殿檐滴水处建长方形水池一方,龙泉池,池内置石香盆一座,正面刻“清静”二字。
正殿宫门上方悬挂“三清福地”匾额一块,正门石刻楹联一副“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与金陵龙兴寺内的一副对联“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少灯月照明”有异联同义、相承继袭之妙,道出了仙境福地风拂云绕,虚幻缥缈的景象。
殿内供奉着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整个殿内梁、柱、墙、池、门以花岗岩琢磨铺造为主,镶嵌得严丝密缝,华丽、庄严、大气,堪称建筑艺术精品,前来祈福的善男信女无不为之震撼。
前殿和后阁之间以十三级台阶相连接,脚踏十三阶,吉吉福寿连。
后殿供奉观音及十八罗汉,道佛同殿共堂,和谐相处,有别于其他道教名山佛道不相容的格局。正如阁内楹联“三清殿内大阐慈悲之教,妙法堂中广开普济之门”一般,体现了三清山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
道长来到三清福地,见观主正在传习弟子们强身健体之法门,走上前去,行礼道:“师兄,我归来了。”
观主停下手中把式,有礼道:“净隐,此次出行,可有什么什么收获?”
净隐道长微笑道:“师兄,你又不是不知道,师弟我除了研习你传授的武功外,其他的都没好好关心过。代你前去终南山赴约,也就混吃混喝了一下,其他的除了跟他们比试了两场剑法,没丢你三清山的脸,其他一无所获。”
观主微微摇了摇头,道:“你啊!就好好参悟参悟师傅留下来的宝贵经文吧,以后别乱跑了。若是我仙去之后,谁来执掌三清观,谁来秉承这‘道法自然’之心理。”
净隐道长将观主好好看了看,见他脸如白玉,一袭道袍随着白须迎风招展,仙气十足,最少还有三五十年的大道传承之功,笑答道:“师兄,你身体健朗,多教几个得意弟子就行了,何必老想着我这不听使唤的身子呢。”
观主微微一笑,小叹一口气,朝着宫门走去,道:“风尘仆仆一身,将衣服换了,用斋先。”
“是,师兄。”
净隐道长离开三清宫,漱洗一番,缓过道袍,用完斋饭,出得饭堂,心里想着衢州一事,朝三清宫正殿找寻观主而去。
观主正闲于殿前的花岗石平台上与月辉为伍,舒展四肢,活动筋骨,明心见性,抱气守元。
净隐道长走了过去,跟着师兄一起将身体舒展开来,锻炼神识,清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守持精、气、神,不内耗,不外逸,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
观主见一向不爱此道的师弟今日变的如此乖巧,定是有事,轻声问道:“净隐,有什么话就说,师兄我听着呢!”
净隐道长停了下来,微笑道:“师兄,师弟过几天想去衢州出游一番,望你能给个支持。”
观主深知师弟在衢州就一个朋友蒋道功,去那里出游不过是看望老友,让蒋道功请他吃几顿好的斋饭,顺便向蒋道功讨教一下武艺。
于是轻声回话道:“蒋总镖头前些日子路过这里,说是去龙虎山拜访一下好友张一帆,答应回转时来观里喝杯斋茶的。你宽等几天就是,用不着去衢州跑一趟。”
净隐道长叹息道:“师兄,蒋总镖头在去龙虎山庄的路上遭人毒手,已去世了,尸身就埋在不远处的山脚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看小说吧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