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路向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四章 一路向外(1 / 3)

袁熙骑在马上,望着掌心里的一只蝗虫沉默不语。

汉末之时,时常有蝗灾发生,导致天下饱受其害,粮食收成锐减,严重破坏当地生产。

去岁袁熙在袁绍面前,准确预测了冀州蝗灾,并在田丰协助下最大限度降低了蝗灾的损害,从而为冀州保留了元气,成为了之后冀州对公孙瓒发兵的底气和资本。

虽然冀州蝗灾被被扑灭,但完全根除是不可能的,能减少一半损失,就等于是极大成功了。

而残留下来的蝗虫,今年又再度蠢蠢欲动,虽然冀州提前做了些措施,但前一年残留下的蝗虫卵孵化后,仍旧飞向四方危害,却是防不胜防。

这其中自然包括幽州方向,袁熙现在已经进入幽州境内,但沿途却发现了不少蝗虫,这让他颇为心忧。

幽州这两年兴修水利,粮食丰收,与此带来的副作用是,蝗虫肆虐的地带开始北移。

蝗虫多发之地,以黄河下游最多,尤其以冀州,兖州,豫州,青州几省为最,而到了华中以南便渐渐减少,东南沿海基本没有。

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900年,这2600年间,史书有记载的蝗灾508次,其中黄河流域436次,长江流域69次,华南西南3次。

蝗虫产卵之地,多是低洼积水和水草生长的地方,除非割草排水,极难防治。

不同于千年后的幽州,此世的幽州地区水系极为丰富,大部分地形都是沼泽湿地,虽然排干水后会是上佳的良田,但这个过程,即使人为加速,可能也要过上十几数十年。

这在这之前,开拓荒地,只能凭依湿地沼泽旁边种田,无形之中,便形成了滋生蝗灾的温床。

这和幽州开拓荒地,大力发展水利,种植粮食是伴随相生的,没有粮食,便没有蝗灾。

但人总不能活活饿死,想要粮食增产,就必须要面对蝗灾频发的困境,同时又不能因噎废食,只能想法削减蝗灾危害。

方法倒是有不少,包括及时发现蝗虫孳生地,驱赶出生蝻子填埋,冬月查找产卵之地翻土,以及捕捉成虫等等。

这些措施已经相当为人熟知,即使没有袁熙后世的知识,此世农书里面也记载的颇为详细。

阻碍治蝗的,往往是人为的因素,比如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更是治蝗的极大阻碍。

其认为天是万神之君,天子是受天命而有天下,由此产生了“变复论”,认为一切上天灾祸都是天意,只有通过祭祀祈祷,才可转变灾异,恢复正常,谓之变复。

在这种学说倡导下,公认治蝗的最终的手段,便是祭祀。

白居易的捕蝗一诗中,就体现了这种思想,“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其便是认为人为捕蝗不能胜过天灾,根治的源头,还要依靠皇帝吞蝗祭祀,让上天的愤怒平息。

在这种思想倡导下,汉末蝗灾时采取的手段,便是皇帝下表自责,然后坐等蝗灾消失。

这在后世看来,当然不会有任何作用,所以蝗灾日复一年,越发厉害。

而如今袁熙面临的治蝗境况,却竟然有了好转,这不仅在于兵灾导致生产荒废,也有赖于皇权的削弱。

汉室失德,黄巾起义后,天子不能威慑天下,汉室四百年来建立的威望近乎土崩瓦解,与此相对的,对于治理蝗虫,天下诸侯再也不依靠天子下表自责,而是自己开始想办法动手治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