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孟繁岐不得不由衷地感谢后世越来越内卷的算法面试。
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非常清楚,即便是重回十年前,他的代码能力也并不突出。他的优势在于清楚很多技术和公司的发展路线。
之所以对这些著名的算法技术了若指掌,并且能复现其中相当的一部分。还得多多感谢程序员特色的面试机制。大一些的企业,一次面试面你三轮五轮技术,现场考你写代码,问你经典技术让你实现,那是司空见惯了。
加上程序员这群人又特别喜欢分享,酷爱写“面经”也就是面试的经历和经验。往往又有好心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非常详细完美的答案。
如此来回反复几年,大企业为了筛选人选,题目也是越出越难,越出越加刁钻。因而使得孟繁岐对各个路线的基本核心技术和经典论文烂熟于心。
只是后世早有人把工具写好,了解这些经典原理在工作中没什么大用处,却没想到竟能在这里物尽其用。
除了代码之外,另一个要紧的任务就是几篇重要论文的细节和推理论证。
孟繁岐基本记得主要的脉络和逻辑,但细微之处却不周全,还需要好好努力打磨一番。
如果想要分最大的蛋糕,要做的事情还是相当多的,孟繁岐仔细盘算了一下,许多日后AI方向的基石,其实大都在13-15年这段时间提出。
并且,如果自己频频提前一两年提出算法,发表论文的话,很有可能引起蝴蝶效应,使得领域内的进展更加的快速。导致自己的时间比原本要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