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86章:西域新疆大都司&忠臣曾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6章:西域新疆大都司&忠臣曾铣(2 / 4)

“呃……不知兄长之意……”朱由检身在花丛中,感觉有些不自在,便赶紧转移话题道:“朕决定在‘西域大都司’下设立一系列‘都督府’、‘宣慰司’等,如‘亦力把里’(东察合台)、‘哈萨克’、‘塔什干’(塔吉克)、‘坎巨提’(罽宾)、‘阿富汗’(波斯)、‘土库曼’(大宛)、‘月即别’(乌兹别克)、花剌子模(康居)等地。”

这时的崇祯帝朱由检早已不是当初即将步入“死胡同”的凡间帝王,也不会是差点死于“宫女谋杀案”的昏庸的祖宗“嘉靖帝”朱厚熜,故绝不会出现当年“嘉靖朝”那种所谓“感言收复河套者,斩”的官僚党争内耗了。

其实,“敢妄言收复河套者,斩”。这句从明朝大臣们嘴里说出话,背后却牵扯着一桩“千古奇冤”,而这“冤案”的主角名叫“曾铣”。但说到底,曾铣之死也不过是缘自一场明朝官僚内部利益集团间的官争斗而已。

曾铣是浙江台州人,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中进士,曾巡按辽东,因功升职为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后又改为巡抚山西,不久升职为兵部侍郎,因他深谙兵法韬略,善用战车火炮,并改良自造火器,从而克敌制胜,并且还多有实战经验,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造出“定时炸弹”的明朝军事将领。

当时,常进犯北方边境的蒙古鞑靼军多为骑兵,野战能力强,非明朝守军能轻易抵挡。为了能以步兵制胜,曾铣购置了大批战车。交战时,他将战车环列布阵,车上配置一定数量的弓箭手,车外复设士兵。

当鞑靼骑兵来袭时,车上弓箭手矢发如雨,车外士兵乘机斩敌马足,挑落骑兵,从而每战必胜,被鞑靼等蒙古部落骑兵惊为“天兵”。与此同时,曾铣还善用“火炮”等“先进武器”来克制强敌。比如有一次,鞑靼人又来围攻“陕西三边”,见其城门口立一高架,架上木偶载歌载舞,而城内却偃旗息鼓,没有一丝动静。

这引起了鞑靼人的警觉,不敢贸然进城。但士兵们却又倍感好奇,不肯离去,聚集在一起观望,一时人声嘈杂,纷乱不已。忽然问,只听城中军号突起,架上火炮先发,紧接着城楼各处炮火齐鸣,城内士兵随之而出,出奇不意,斩获敌人无数。这让曾铣领导下的西北边军声威大震,以致蒙古人不敢轻易犯边。

曾铣自己还自创了一种叫“慢炮”的炸弹,犹如后世的“手榴弹”。其炮圆如斗,外缠五色装饰,中设机关,内藏火线。战时,扔在对方行进路上。鞑靼人初见不知何物,于是环立观看。谁知,早已点燃的火线顷刻烧到尽头,火药爆炸,敌伤甚众。其实,这种“慢跑”炸弹已相当于是“定时炸弹”的雏形,但过于粗糙。

嘉靖二十五年(西元1546年),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又因功增加薪俸一级。史载,曾铣喜好功名,加之为回报嘉靖的知遇之恩,想有所作为。于是,曾铣把眼光投向“河套地区”。当时,“河套地区”被蒙古俺答汗的鞑靼部所占,对中原威胁巨大。他向嘉靖上书,而这封上书也最终要了他的命。信大意如下:“

曾铣,是嘉靖八年的进士。蒙古俺答部占据河套近百年,孝宗、武宗想收复而不能。俺答以河套为基地,扰乱侵扰中原。封疆大臣中无人对陛下说要收复河套,因为这是军事重任,出现小闪失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祸及自身。我也知道此战凶危,但枕戈汗马,切齿痛心很久了。

我私下谋划着,趁秋天马肥之机,怀强弓劲矢,对方聚兵进攻时,我们分散防守,让他们暂时得逞。等冬天水枯时,马无隔夜之粮,春寒阴雨时,土地干燥,对方优势渐弱,我们就占优了。

到那时,请让我率精兵6万、山东枪手2000人,在春夏交接时带足50天粮饷,水陆齐发,直捣敌人巢穴。炮火激荡,敌人肯定大败。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也是万世社稷所依赖的办法。”以上为白话文解读。

虽说曾铣写得有理有据,对敌情的分析十分到位,让嘉靖皇帝看过后心情彭拜,曾几何时也想自己能像太祖、太宗那般戎马一生,征战天下,为自己的“朱明王朝”建立万世功勋,但可惜的是最终适得其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