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明代盔甲的咽喉处有“领叶”防护,心口也有专门的“分心叶”,甚至连腋下都有“肢窝叶”保护。北方用皮绳串甲叶,而南方大概因为皮子较少,所以用棉绳串甲叶。南方沿海潮湿,盔甲容易生锈,所以特地强调要用上了黑漆的甲叶。
明代大臣沈周在其监军时所作《用志边军劳苦》一诗里,详细描述了明代普通边军士兵的负重:“从军莫从口外军,身挟战具八十斤。头盔脑包重得之,顿项掩遮以五论。唯甲所披四十五,腰刀骨朵二四六。
精工精铁始合度,日夜磨淬光胜银。二五弓箭及其服,随身衣裳八乃足。佩多身重难负荷,还须上马看轻速。”身上的盔甲就有四十五斤重,这个重量的盔甲,在明朝时期也比较符合普通士兵的全身甲重量。
宋代的“步人甲”是最重的盔甲,重58宋斤,按照“半斤八两”来算,约为现在37公斤!而欧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全身板甲也才23千克(公斤)。这都跟明代四十五斤的重量差不多,基本也都在一个区间内。
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年间(西元1506年——西元1521年)出现了“罩甲”。这种“罩甲”穿脱起来要比有各种束甲绊、袍肚、罩袍的札甲要容易很多,和穿衣服差不多。于是,在明军中广受欢迎,并迅速广泛装备起来,甚至于普通百姓也开始模仿明罩甲的样式,做布制罩甲样式的衣服,作为当时的“流行时装”。
而手臂防护采用“环臂甲”的样式,让整条手臂都有了防护,没有以往手肘缺乏防护容易被攻击的情况,同样也取消了单独戴“披膊”,再用“束甲绊捆在大臂上,再穿““护臂”的繁琐流程。
最早的这种“罩甲”样式依然是甲片在外的结构,但后来就演化成了甲片在内的布面甲结构,造价要更便宜,而且布面在外,也有较好的保温隔热的效果,毕竟钢铁热传导性强,夏天在太阳底下晒时间长了铁甲非常烫手,冬天又冰冷的粘手,穿脱都很不方便。
明军的“披甲率”也可以算是各朝各代中最高的了,这一方面是明代科技进步导致的生产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代之后,人类大规模开发“火药武器”火器,便开始慢慢淘汰盔甲。
而明代万历年间的兵书《四镇三关志》中就详细记载了蓟镇的兵力和武备情况。蓟镇主兵七万三千五百六十二名人,盔甲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八副,披甲率高达93%。万历时期也有三大著名战役,史称“万历三大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支援朝鲜对抗日本侵略的万历朝鲜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明军盔甲一度被日本惊叹为“防御精良”!其中,日本文献中哪怕是猛吹日本、贬低明朝的《天野源右卫门觉书》中也不得不承认明军盔甲精良,其中记载:“大明国甲胄之型外为红缎,内置精铁,每片二寸四方之型……其甲亦以精铁为素白者,其笼手亦精铁而矢镞不入。以刀击之亦无丝毫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