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爹爹,您急啥呢?这不正在赶工期么?”众女不以为然,却不忘撒娇回应道:“有大师兄在呢。”
话音一落,众女虽然仍在嘻哈打闹,但也纷纷围上来审查图纸,看看当年这些“宝船”是如何打造的?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不仅加强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给世界带去了中国的文化与技术,更比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等欧洲中世纪知名航海家早了百余年!
在没有现代航海技术的古代,郑和之所以能七次顺利到达印度洋沿岸各国,这都要归功于一项成熟的造船技术——水密隔舱。中国古代这项造船技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随着“郑和下西洋”才传到西方。
“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虽然全部都是木质结构,但最大的船长米,宽50多米,并且还是用隔板隔开。隔板一般为樟木与杉木,将整个船舱横向隔成一个个小空间,而木料间的缝隙则用丝麻和桐油灰来填充,以确保隔舱的密闭性。当然,隔舱数量则根据船只大小而定。这种结构便是水密隔舱技术。
“水密隔舱”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是当船只发触礁等事故时,船舱不会整体进水而导致沉没,仍能保持相当的浮力,提高了船只远航安全性能;二是船上分舱,方便不同种的货物分类摆放,便于装卸和管理;
三是,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步骤,简化造船工艺的同时加固了船体,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在“水密隔舱技术”的应用方面领先了西方诸国1000多年!
早在宋、元时期,该技术便已在中国民间普及了。当时,使用该技术的船只,就算某一部位风浪撞击导致船舱破洞进水,但只要将进水船舱的洞口堵住,那么整条船就能安然无恙第就绪航行于大海上。
在缺少机械化工具的古代,堵住进水洞口的同时,只能采用人力一桶桶将水倾倒出去,费时费力不说,效果也不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抽水泵在远洋船上的应用已完全替代了原来的人力运水。
随着郑和船队的七次远航,“水密隔舱技术”也传入海外,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汲取,造就了欧洲航海史上的辉煌——地理大发现。该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一直到今天仍在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可谓是一件世界瞩目的大事,但是和郑和带来带去了多少宝物相比,郑和的“宝船”有着不亚于“宝物”的意义,是当时世界关注的焦点。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后世所谓“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另有一种说法,即“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因为“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因此,这些船都被统称为“郑和宝船”。相对而言,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已经成功变身为了“郑和宝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