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都市言情>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第二百八十三章 过端午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八十三章 过端午节(2 / 2)

口子放开,既好又不好。

接下来一段时间,各种牛鬼蛇神会不断冒头,自己想管也管不完。

甚至几十年后,农村还有很多老人们信这些玩意儿。有些达到痴迷的程度,硬生生把小病拖成大病,最后后悔莫及的。

所以对于王清明建庙的事儿,王满银尽管心里反对,却没说出口,只让对方和村干部们商量。如果到时候村民都出钱,自己也随大流。

得到这样的结果,王清明当然有些失望,很无奈的离开。

他之所以第一个找王满银,就是想借用一下招牌。

人家不但和公社里熟,连县里市里边也有关系……这过程中真有啥问题,好歹能帮着扛一下。

将人送走,王满银又把事情告诉婆姨。

“清明叔想啥呢,有这钱不如支持村里碎娃们读书。”兰花听了同样连连摇头,不知道该说啥好。

这些年,她读了不少书,眼界和见识也变得开阔。学到的知识越多,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自然是不相信的。

吃过饭,三个孩子上学。离家时,他们还不忘在各自书包里放几个鸡蛋鸭蛋,准备去学校和人玩碰蛋游戏。

趁着兰花刷碗刷锅的功夫,王满银则去对面小作坊视察。

十几天前,王树海已经带人把几孔窑洞箍好。小作坊正式搬迁过去后,由毛蛋帮着管理。现在王满银省了不少心,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忙碌。

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放手,每天都要亲自去查看几次,重点关注炒货的质量。好在毛蛋做事情还是很认真的,目前没发现什么问题。

查看过后,王满银返回家中。

等兰花忙完,两口子骑着自行车去石圪节公社赶集。

今天端午节,王满银打算割几斤肉,中午包饺子吃。连带的,给员工们每人分一斤当福利。

现在是农历五月初,立夏刚过没多长时间。

黄土高原沟沟茆峁间,愈发热闹起来。

绿树成荫,野花盛开,蜂飞蝶舞。

更远处,麦浪随风翻腾,不少农人正埋头忙碌着。

对于这样的美景,王满银根本无心欣赏,只是一路骑得飞快。

只用十几分钟,已经赶到街口。

不出意外,街道上人头攒动。

压抑很多年后,人们对于赶集的热情简直超乎想象。很多人不买东西,只喜欢看热闹。

更搞笑的是,现在还有不少人喜欢买白洋布。

这两年,供销社里售卖的布匹越来越多,一些普通样式已经不需要布票了。

尤其白洋布,完全敞开销售。只要有钱,随时可以买到。

可是很多人似乎仍然陷在思维怪圈当中,每次来公社赶集,都会买些白洋布带回家存起来。

据王满银所知,有些人家里已经存有上百丈白洋布……一年挣的钱基本都花在这上边。买来也不用,就存在家里。

他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有这种奇葩现象。

总之,在石圪节,现在白洋布甚至成了家底殷实的象征。很多人相亲时,都会把媒人带到自家看看白洋布!

不过王满银家一寸都没买,平时直接买的成衣。

原本他和兰花准备去供销社看看,结果刚走到半道又被郭逵娃给拦住。

十多年前,这人曾带一帮弟兄管控着石圪节的黑市交易,也算风云人物了。

可惜好景不长,郭逵娃被人举报吃了牢饭,直到去年才放回来。

“你们聊,我先去供销社……”

见丈夫碰到熟人聊天,兰花打声招呼,跟着扭身离开。

“满银,你家现在还收葵花籽不收?”

“收,当然收,只要质量好就行。怎么了,逵哥有门路?”王满银笑着回答。

对方既然问这话,肯定是有想法的。

“我回来没啥事儿,对种地也不感兴趣,就想倒腾粮食挣几个钱。你要收的话,以后可以给你供货。另外,我还盘算着今年将自家几亩地全部种上向日葵,收入肯定比种玉米高!”郭逵娃姿态放的很低。

时过境迁,他知道自己现在和王满银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不过在对方身上,郭逵娃更看到机会。

“逵哥好眼光,种葵花收入绝对高!”王满银点头表示赞同。

同时,他心里也有些感慨。这个时代不缺少机会,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敢不敢做事。

很多农民种地非常勤劳,却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没有考虑过投入产出的问题。

石圪节公社的庄稼一般是两年三熟,只有极少部分田地勉强能够做到一年两熟。

所谓两年三熟,第一年秋季种上冬小麦或者油菜,等第二年初夏收获。然后在种上玉米、糜子、红薯等作物,到深秋临冬的时候收割。

这个时候,一般田里已经开始上冻,只能休耕几个月,来年再种春庄稼……

如此,周而复始。

至于一年两熟,一般是川地里进行套种。比如小麦田留出空隙,春末夏初时种上其他庄稼。这样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亩产收益要高一点。

王满银种十几年地,对田地里的收入账算的很明白。

就按最好的一年两熟计算,一茬麦子,套种一茬玉米,两种农作物总产量加起来能有一千斤。

目前粮食尚未放开,原则上只能卖粮站。小麦统购价一斤一毛六,玉米一斤一毛三。算下来,一亩地总收入在一百五十块钱左右。

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成,如果遇到干旱,连一百块都达不到。

当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贩子偷偷收购粮食,价格给的更高一些。不过公社对粮食管理仍然比较严格,如果发现还是直接拉到粮库收购的。

就算卖给贩子,一亩地一年总收入也不过两百块……这还是上好川地的收成。

至于种地的投入……现在人人都知道,要想庄稼高产,土粪根本不顶事儿,必须买肥料。

一亩地两季最少要用一包肥料。

供销社里,一包一百斤的尿素二十八块钱,碳铵十块钱。

另外还要投入种子和人工成本。

尤其是人工成本,根本没办法细算。从种到收,基本上天天需要在地里忙碌。

最后则是交公粮和提留款……

这些通通算下来,一亩地净利润甚至连十块钱都不到。

所以王满银一直觉得,种地时应该转变思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可惜村里人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反倒郭逵娃刚回来没多久,已经意识到这其中的商机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看小说吧手机版阅读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