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面对李唐的发问,王导连忙露出八颗牙的笑容,同时用谦卑的语气道:“李老师,如果您方便的话,导演请您帮忙指导一下演员。”
听到这句话,李唐不由跟张子怡对视了一眼。没错,张子怡刚刚就是在跟他吐槽对手戏的演员不靠谱。
未能李唐开口,张子怡先站起来了,笑眯眯道:“李老师,那咱们先搭搭手呗!”
“行!”
李唐也只好站起来,两人不是第一次搭手了,之前几场她和仲村亨的对手戏出了状况,也是李唐负责演示指导。用张子怡的话来说,和他搭戏特别有感觉。
李唐也算看出来了,小张同学那是妥妥的体验派,慢热但爆发力极强。说实话,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够接得住她的戏。
现场是城区的一条老街,两边的建筑都是伪满洲国时期的,充满了日式风格。因为陈旧,又无力拆迁改造,日渐荒芜。剧组的到来使得这里又重新热闹起来,那些穿着各式民国服饰和日式浪人服饰的群演们蹲在街边休息唠嗑,剧组的工作人员正在不停地忙碌。
牵一发动全身,这个词来形容剧组现场的拍摄再准确不过。导演临时一个新的创意,往往整个剧组都要动起来,机位、灯光、道具、化妆、服装,包括演员的表演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几百号人忙碌起来。
临街一栋小平房就是张子怡饰演的丁慧的家,里外两间,中间有一道日式的移门。她有个哥哥,高高的个子,戴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
此时他正在拍摄现场的房间里嘴里念念有词着打转,旁边还有三个同龄人,高矮胖瘦不一,他们在戏里都是哥哥的同学,从事地下抗日救亡运动。
他们都是当地话剧团的年轻演员。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各地的话剧团逐渐走向没落。原因多种多样,电视机的普及是一方面,毕竟大家更爱看免费的电视剧,而不是花钱去剧院看戏。
缺乏原创,推陈出新不够是另一方面。就比如李唐所在的上海话剧中心,当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就是靠《商鞅》、《正红旗下》、《乌鸦与麻雀》、《ChenYi市长》等经典话剧包打天下,经久不衰。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明显感觉到跟不上趟了,于是根据当下的现实题材又创作了反应出国潮的《留守女士》、根据著名作家林为民的同学黄安仪创作的同名改编的《长恨歌》,包括徐光头自导自演的那部很适应潮流的《股票的颜色》都获得极大的好评,同时也为话剧中心创造了不少经济价值。
其实话剧说到底还是小众艺术,是一种都市文化,不是大众消费品。上海和京城因为都市人口的基数大,小资和文化人比例比较高,才使得话剧中心和京城人艺能够长久不衰。
但相比地方上,以往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到每个县都有话剧团,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话剧团正在逐渐被淘汰。
别的不说,就说遍布京城的那些文化界的北漂们,动不动就是哪个话剧团出来的。
当地的话剧团情况也一样,基本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过去挑大梁的有本事的都出去了。下海的下海,北漂的北漂,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眼前这几位就是话剧团全部的年轻演员,当初试镜就是从他们四个人当中选出有戏份相对重的哥哥的角色,其余都是跑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