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凡沉默了,他有些想不通,陈舟打算干嘛了。
他也感觉自己越加看不透陈舟了。
不过,对于张一凡来说,看不透,想不通,那就不要去想那么多。
以他一个本科未毕业学生的身份,跟着陈舟这样的大佬做课题,还有什么好挑的?
就算最后一无所获,那他也没什么损失。
相反,他还能收获一个,跟着准诺奖级大佬做课题的荣誉。
而且,张一凡也不相信,陈舟所选择的课题,最后会没有结果。
至少这么多年以来,就没有陈舟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管是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还是隐藏于粒子物理学中的胶球,都一样。
停顿了片刻,陈舟再次说道:“实验室的事,你先不用管,按我说的,先把我发给你的文献看完,梳理完再说。还有就是招人的事,你可以先留意着。”
张一凡应了声“好”,随即想了想,他又问道:“你给我发了有三百多篇文献资料,你看完了吗?”
张一凡敢保证,这个问题,他就是随口问的。
可是答案,着实有些扎心。
陈舟想也没想,就回道:“看完了啊,除了这三百多篇,我这还有近两百篇呢,不过,可能是因为你要梳理文献内容,所以看得慢。”
听到陈舟回答的张一凡,默默看了一眼自己的电脑屏幕,那上面是他所做的标记。
关于文献数量的标记。
别说是五百多篇了,就这三百多篇的,他也才刚梳理完一半。
顿时,张一凡开始在心里安慰自己:“没错,就跟陈舟说的一样,我因为要梳理文献内容,所以才看的慢些,其实我也很快了……”
只不过,安慰着自己的张一凡,就听到电话里传来了一声小声的嘀咕。
“这个极小模型纲领,还是有点难的啊,我都花了一大半的时间了,结果却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听到这嘀咕声之后,张一凡内心的安慰,也彻底支离破碎。
他这才意识到,陈舟远不止粒子探测器材料这一个课题。
据他所知,陈舟同时研究的,就还有数学的极小模型纲领,和物理学的粒子加速器实验这两个课题了。
可就算是这样,陈舟却还是已经看完了五百多篇文献资料。
这效率,令张一凡是羡慕嫉妒恨呐……
电话挂断之后,陈舟也不再纠结于眼前划掉的公式,轻轻放下了手中的笔。
他之所以选择张一凡,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
张一凡是他的同学,他对张一凡的了解比较多。
通过几次庐州之行,陈舟也能够看得出来,张一凡有着一颗勤奋上进的内心。
陈舟想要培养自己的实验室班底,只能通过张一凡这样的同学好友来实现。
虽然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名气,去招徕一些化学方面的优秀人才。
他也可以像张一凡说的那样,通过国家“万人计划”搞定这个项目。
但是,对于想要在材料学这一领域,有更进一步研究的陈舟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