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是都是来到秋收后的地里。
来到地里后,我们戴着手套,要用力把这些榨子薅出来,如果薅不动,就得拿着叉子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弄出来后,要去掉上边附着的土,然后装在麻袋中拿回学校后统一在操场上晾晒,干了后就可以分给各班给引炉子的值日生生火时放在煤的下边助燃用,这可以部分替代由木材劈成的柈子。
科普一下,冬天我小时候上学时,各个班都在班级里烧炉子,一般情况下炉子是放在靠近黑板处的,炉子边上会一节一节的接上长长的炉筒子,这是一种由铁皮经敲打后卷成筒状物的东西,一般一节长1米5左右,最后经过几个拐角形,转弯将最后一节引出教室,让炉子里的烟在顺着它的通道排出室内的时候,可以尽量把热量留在教室内。当年直到我读初中,县城的所有学校基本上还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取暖。
出北门外不记得有什么了,据说很远的地方有一个烈士陵园,那我小的时候就应该去扫过墓,可惜没有印象。
说起烈士,我唯一记得的海伦县的烈士是李雷炎将军,因为我出生的地方就是雷炎街,所以知道了这个人。
当年还找了些资料看了一下他的英雄事迹,几十年过去了,记忆已经模糊,今天重新百度了一下,加深记忆:1911年出生于HLJ海伦,“”事变后日寇在黑土地上卷起腥风血雨。1938年1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为政治委员,李雷炎为三军四支队师长,带领二百多名骑兵在海伦、绥棱、庆安开辟新区。1939年腊月一场突围中一颗子弹打中雷炎同志,雷炎同志在黑泥河壮烈牺牲,年仅28岁!
1988年为永远纪念自己的英雄,海伦人民将城里最繁华大街命名为——雷炎大街(和我小时候比加了一个大字)!公园命名为雷炎公园!搬到大庆两年后的1986年,听说县里开始建设雷炎公园,现在看来是建了两年。
出西门外很远的地方有个苗圃,那边有一片树林,对于喜欢打鸟的孩子来说是天堂。
但我从小不喜欢打杀小动物,所以并不喜欢去那里,也可能去过,仍然没印象。
我记得有一些喜欢捕鸟的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捕鸟的笼子去那边的苗圃捕鸟,我记得的当时捕鸟的设备主要有两大种类,一种是翻板式的,主要是木制的,就是只能向下翻,不能翻回去,里边放着鸟食,一旦有鸟贪吃,站到笼子上边,就会掉进去。另一种扣网式,这种基本上是铁的,就是用一个弹簧类的东西把两个铁丝围成的扣网分开,在这个弹簧机关处放上谷穗,一旦有鸟过来叼食,就会触动弹簧,两个分开的铁丝网就会扣到一起,鸟就只能等着捕鸟人来捉了。
我偶尔的听过回来的人说又捉了几只黄鸟(故乡的人一直把这个字读成巧儿,儿话音)、几只苏鸟、几只......
因为不感兴趣,也分不清这些鸟都有什么区别,以至于以后画鸟的时候根本得新学。
印象稍深的是当时靠近西门的地方是一个大坑,很长很深,因为实在是没有玩的地方,所以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去那边玩,也不知道一个深坑有什么可玩儿的,确实一点儿记不清了。
略有记忆的只有超过东边火车站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我好像和小伙伴们去玩儿过。
模糊记得应该是带过一些吃的。
现在脑海潜意识里仍然有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