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话时,气息如火,声音沙哑至极,短短两个字都说的十分艰难,眼角湿润,纵然有泪意,眼泪却也随之干涸。
“阿娘,我知道您不舒服,您别怕,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您把药喝了,我再喂您喝点热粥,肚子里有了东西,才能好。”
邬瑾慢慢将这点药喂下后,李一帖带着唐百贴赶了过来。
李一贴搭脉半晌,又看了看昨日唐百贴的方子,见方子开的对症,便没有改动,只对邬瑾道:“你母亲现在好比一只陶罐烧在炉上,水已烧干,火却正旺,陶罐随时都有碎于火中之险,这时候我把柴火一根根撤下去,你们要慢慢灌上热水进来,这样陶罐才会完好无损,不管水、汤、粥,只要不用凉的去激她,就都有好处。”
邬瑾一一记下,奉上诊金,送李一贴出门。
整整一日,一家人烧火,煎药、做饭、炖汤、烧水、熬粥,忙了个不可开交。
邬瑾守在病床前,把这些汤汤水水,一一送到邬母嘴边。
及至傍晚,邬母回转过来,睁眼看着邬瑾,哑着嗓子问:“老大,我只是伤风,吃着药,慢慢就好了,你快去睡觉。”
邬瑾听她说话时,嗓子好了不少,连忙去炭火旁去拿汤。
碗放的久了,碗边滚烫,他没松手,匆匆端到床边,放到凳子上,扶着邬母半坐起来,用汤匙吹凉了喂她:“您睡的时候我也睡了,现在不困。”
他只盼着邬母能多喝几口,哪知邬母只喝了三口,就把头偏到一旁,不再喝了。
邬瑾低声道:“阿娘喝口粥吧。”
邬母摇头,复又躺下,忽然问:“今天是哪一日了?”
“二十二。”
邬母听了,也不知在思量什么,眉头皱着,片刻之后又沉沉睡去。
她这一病,便是五六日不好,高热退去之后,一直不能起身,不思饮食,每日只能喝点汤水。
腊月二十八,邬瑾在灶上草草吃了一碗剩汤,一个糖饼,看着厨房里邬母备好的驴板肠、羊肉等物,心中一酸。
他端了一碗鸡汤到邬母床前,邬母刚好醒来,扭头看向邬瑾,见邬瑾眼睛下面挂着两个乌黑的眼圈,心疼不已,挣扎着坐起来,不必邬瑾劝,自己就着邬瑾的手,喝了半碗汤,吃了一块鸡肉。
吃过之后,她催促邬瑾快去歇着,又说自己已经好了,只要养一些时日,就能痊愈。
邬瑾点头应下,走到门口,一只脚还没迈出门去,耳中就好像听到邬母在说话,连忙转身走回去,问邬母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邬母适才并未言语,见邬瑾恍惚,更是催着他去睡,他收了碗回到厨房,邬意正推着父亲从外面回来。
邬父买了一支人参,要切了炖在汤里,给邬母补补元气。
“老大,你去歇歇,我跟老二在厨房里忙的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