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所做的画有两个特点!
“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
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
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属于开创者行列的有张璪、王维、王洽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
到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
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在绘画审美观上是一种拓展,在技法上也显然有助于消除那种刻板的笔迹。
如前引答大愚诗中所说的“墨淡野云轻”,就是水墨微妙的艺术效果。
按荆浩自己的解释:“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
他主要强调的是用笔的变化运动感,用墨的韵味天趣。
吴道子只有线条笔力而无墨色变化,项容只有墨的变化而无用笔之美,荆浩将这两家长处结合起来,达到“人以为天成”的效果,“故所以可悦众目使览者易见焉”。
有关荆浩用笔的特点,历来记载分析不一。
有的说他“皴用小斧劈,树石勾勒,笔如篆籀”
有的说他“将右丞(王维)之芝麻皴少为伸张,改为小披麻”
还有的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
这些说法表明荆浩在用笔方面融入了篆隶书法的骨力,在皴法上还处于探索之中,面貌不一。
宋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记述他见到荆浩渔乐图两幅,上有题书《渔父辞》数首,类似唐代柳公权的书风。前人的记载值得参考。
“大山大水,开图千里”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