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华夏帝国从山东开始> 491战争期间的生产和贸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91战争期间的生产和贸易(1 / 1)

此前在港口附近和一些运输量巨大的工厂里面已经试验性地铺设了一些生产用轨道,并通过这些小范围的试验铁路,将一些基本的技术和设备研究工作开展了起来。现在铁路的基本制式和结构,铁路用车辆,铁路运行的基本规则都已经大致确定了下来,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性铁路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

如果能够采用铁路运输,那么整个青岛港区和工业区的货物周转效率都将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一些大件的运输,更是会方便许多,虽然仍旧需要使用畜力。

章泽天最早的想法是修建环胶州湾的短途铁路,然后再用支线将一些货物吞吐量大的工厂以及码头与环线铁路连接起来,就可以盘活整个港区。

在此基础上,章泽天还要修建从港口经十六里铺和章家庄到即墨县城的铁路,这样就可以完全实现互助会核心区内部的铁路运输,其中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

这个想法自从铁山铁矿开始开发就已经出现在章泽天的脑海之中,然而到现在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一直拖到现在的原因就是缺少足够的人力资源。

而在这两年里,互助会不是四处打仗,就是紧张地研发和生产着打仗需要的武器装备,不但宝贵的技术人员腾不出手来做铁路需要的各种材料和设备的生产工作,就连章泽天自己也同样忙于战争,没有时间为铁路提供太多的技术指导。

现在虽然最危险的战争已经打到了家门口,可是胶莱平原南部此时却刚好处于平稳时期,更重要的是,现在章泽天手中刚好有着足够多的便宜劳动力!

由于人力充足,各个工厂里面已经大量扩招了不少工人,由于战争订单以及预备役抽调人手造成的工厂人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甚至就连下一步工厂扩建需要的人手都已经备足了,再加上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日夜不停忙碌的机床厂提供了足够的机床出来,现在建设一座原始的轧钢厂的条件已经具备,生产铁轨也完全成为可能。

至于修建铁路的资金来源?章泽天自然有办法,那就是百试不爽的集资和股份制!

初始铁路毕竟不是后世那么复杂的铁路系统,当轧钢厂还在建设之中,轧钢设备也仍旧处于设计开发之中的时候,铁轨、车辆和枕木等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设计和试制已经在木材厂、铁工厂和车辆厂试制出来了几种不同的试验型号,并且在港口的民用码头与码头仓储区之间修建出来了一段不到一公里长的试验铁路。

几台形制不同的样车在马骡和牛等不同牲畜的牵引下,开始运输货物,评估设计中的问题和各个方面的缺陷。

到年底之前轧钢厂开始投产生产标准畜力车用铁轨的时候,环胶州湾复线以及港口-十六里铺-章家庄-即墨县城复线铁路的路线勘测及路基建设工作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全力应对这次兵变的同时,青岛的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一直没有停下来。

造船厂为了给海参崴船厂培训技术人员,已经提前招募了大量人员,在大静海战结束之后便全力造船,不但三座船坞满负荷运转,在船坞旁边临时搭建的几座船台也同步开工,用来建造运输船。

吴桥兵变暴发之后,大量难民的运输工作和粮食运输工作使海军和互助会各家的船只全部投入到运输工作之中,却仍旧不敷使用。新制造出来的近海运输船下水之后便会直航海州,把第一趟运输粮食作为试航内容。

海军培训一刻也没有中断,还有民用的航海技术学校,同样在满负荷培训航海专业人才。

新培训出来的人员肯定不能立即满足航海的要求,但是这些人仍旧会在第一时间被分派到船上,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在工作中学习。

大量新人的加入,使船队原本就不太高的技术水平不断下降,航行中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最严重的就是在海州到青岛的途中,满载的运粮船发生过两次沉船事故。

好在运粮船都是以船队的形式航行,失事船只上的人员都被及时救起,损失的只是船只和船上运载的粮食,倒也不是不可接受。

也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的事故中,海军和运输船队不断吸取教训,完善海上操作规程,航海技术和航行安全性都得到了不断提高。

船只的设计和建造中留下的安全隐患同样会在连续的航行中被发现,然后得到改进,造船技术水平同样提高得很快。

港口商贸区的贸易活动也没有中断。在后金入侵,以及吴桥兵变暴发之后,来自渤海湾内部的北直隶顾客虽然已经绝迹,但是来自日本和南方沿海的贸易船却越来越多。

事实上,江浙一带相对比较富裕地区,对青岛货的需求量丝毫不比广东福建小,只是章家商行南通分号和宝应分号的存在,将长江口附近和苏北地区的业务基本满足了,所以长江口以北的商船倒是很少到青岛来。

现在最受欢迎的青岛货包括传统产品蜂窝煤炉套件、多种刀具、鱼钩和缝衣针、农具,还有新开发出来的铁钉、螺丝钉、常用手工工具、弹子铁锁、木工锯条和伐木锯条等。这些产品无不是制作精巧,质量稳定,很快就占领了广大市场,成为到青岛贸易的各地商人普遍喜爱的商品。

当然,青岛传统商品食品类,同样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此时来青岛贸易的广东商人已经不止张敬尧和师本昌两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人听说了青岛这个新兴的贸易港,每月总会有十几艘到几十艘商船到港。只是由于战争的原因,这些到港的商船基本都不会长时间停留,装好货物便会在第一时间离开。

此时,在入秋时分从广东出发,沿黑水洋北上日本,最后到达青岛,然后乘着西北风起的时机顺风返回广东,已经成为一条比较固定的贸易路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