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鹏、史琥等人确实想着再接再励,拂晓时分就对孙彦舟、胡荡舟残部所据守的内城发起强攻,只要攻入内城,选锋军主力随后就可以径直往獐子沟而去,再战退守獐子沟的赤扈骑兵残部,最终实现对焦陂-泉河之敌形成包围。
王举赶到汝阴坐镇,却是要尽可能避免选锋军消耗太大,宁可放走一部分敌军,也不希望选锋军及从靖胜军抽调的精锐马步兵承担所有的恶战,随即就对殷鹏、史琥他们之前所拟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暂停了选锋军骑兵主力天亮后直接强袭獐子沟的作战安排,而是以先锋军骑兵部队与从靖胜军抽调的马步兵在南城门外进行待命,静观战局有无新的变化。
倘若焦陂-泉河之敌拂晓时分就不顾一切往陈州方向逃窜,选锋军骑兵主力以及马步兵,则配合焦陂-泉河以南的主力兵马,衔尾追击逃窜敌军。
倘若焦陂-泉河之敌不动,选锋军就继续在南城外待命;焦陂以南有近二十万主力兵马,大可以从容不迫对焦陂-泉河实施合围。汝阴这边接下来的主要作战任务,就是与宣武军、骁胜军进行配合,拦截平燕宗王府有可能从徐宿等地增援过来的兵马。
对进攻、消灭孙彦舟、胡荡舟残部的安排,虽然会照着既定的时间于拂晓时分就会实施,但也不再以孙延观、徐惮所部重甲步卒为主力。
而是改由杨
霁、唐渊、虞谟、郭云昆等将率领起义兵马,并收编投诚兵马有序的对内城展开进攻,对攻陷时间也不加以苛求。
杨霁、唐渊、虞谟、郭云昆等将,早就接受军情司的策反,暗中为京襄效力,自然早就获得京襄嫡系将军的同等地位与待遇;他们麾下的部众,即便之前不清楚情况,但在杨、唐等人公开身份之后,只要第一时间选择归附京襄,都按照起义军将领对待,即保留原有职务,率领原有兵马参与后续作战。
投诚的守将,其个人会受到一定的优待,但原部人马则必须拆散后接受收编。
至于那些缴械投降的,将领没有顽固抵抗的,会从轻发落;而曾顽固抵抗但最后看大势已去、为保命而选择投降的,与麾下人马都会被视作俘虏处理。
除开被歼灭的外城守军,包括郭云昆等部,汝阴约有两千人马在阵前起义,投诚人马计有七千余众,投降与被击溃后就地俘虏的人马计有六千余众。
而随孙彦舟、胡荡舟等贼酋逃入内城负隅顽抗的,就两千残兵而已。
由杨霁、郭云昆、唐渊、虞谟等人在两千多起义人马的基础上,收编七千余众投诚人马,用于看押近七千降兵、俘虏,进攻内城孙彦舟、胡荡舟残部,兵力上是足够用了。
在完全控制外城区域之后,也收缴了一批攻城战械,足以用于对内城的进攻。
虽说效率会低很多,可能三五天
都未必能将内城攻下来,但这也是快速组织、整编投诚兵马的有效手段。
选锋军以及从靖胜军抽调出来的精锐兵力也能得到难得的休整与喘息之机,而不是马不停蹄的持续高强度作战,去承受过去惨重的伤亡。
而事实上白天这一战,伤亡已经足够惨烈了。
…………
…………
在京襄大股马步兵增援汝阴战场之后,赤扈骑兵在兵力上已经处于劣势,更难撼动密实的甲卒阵列,而援骑久候不至,孙彦舟、胡荡舟部又被击溃被迫撤入狭窄的内城坚守,摩黎忽只能选择撤兵回到獐子沟。
獐子沟与早前南岸的泉河一样,都只是颍水沿岸普通的村寨。
泉河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一些,与焦陂互为犄角,北接汝阴、南下淮川,几经扩建加固,已经成为颍水右岸(南岸)的重要城池。
然而在颍水左岸(北岸),作为颍州州治的汝阴城已经足够雄阔,左右没有必要再修筑城池。
还是淮川被围之后,岳海楼考虑到需要在汝阴城南浮桥之外进一步加强颍水两岸的沟通——獐子沟附近的颍河水流更为平稳,岳海楼最终将两座浮桥建于獐子沟附近,獐子沟才升级为军寨。
獐子沟紧急修建了城墙,但整体规模很小,仅四百步见方,还都远不如汝阴内城大,驻入一些兵马,主要也是看护那两座横跨颍水的浮桥,确保人马、物资能顺利通过。
虽说颍水全流段
都已经封冻住了,人马来往两岸,暂时不需要依赖于浮桥,但除了河淮南部地区冰封期较短,通常不足两个月外,冬季天气异常回暖也时有发生。
还有一个,就是当世手段再简陋,还是有很多破坏冰层的手段。
比如人力破凿,又或者积薪柴、石炭点燃或吸热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