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沐秋在自己的木屋中另多安排了两间卧室,这是为了防止以后有客或他哥和老爸来时,能有个房间住下。
至于另一个木屋,就是和光头强的木屋差不多一般大小了,那是在沐秋木屋小院外的旁边,同样有一个小院,两间木屋的摆设是以倒L字形的摆法。
推开木门进入,靠左三米是厨房,左上角是浴室与厕所,不过门不在这边,而在厨房里靠那浴室的位置。
居中靠右为客厅,再过去,一睹木墙阻隔,墙面居中一扇木门,穿过木门,是一条一米半宽六米长贴着客厅这面墙的横向走道,向右走进几步,便是沐秋的主卧,向左走三米,正面迎面是一间卧室房门,但在这条走道和这间卧室房门相连之间,右侧又有一条七米长,同样一米半宽的走道横穿而来,呈倒L字形连接那条六米长走道,沿着这条七米长走道向里走五米,又一间卧室房门呈现眼前。
打开这扇房门,左边直接就紧挨着门是一堵木墙,向右便是五米比五的一间卧室,右边的墙上还有张和光头强木屋同款木窗。
也正因为这两间多出的卧室,沐秋的木屋外表的右上角,是真正长出了一大块角,也就是两间卧室于木屋整体突出了些。
一圈逛下来,沐秋还是很满意的,家中该有的家具一应俱全,在他的卧室还有台电脑,空调什么的也自然不会少。
逛了一圈,纳雅一直处于新奇的状态,曾亮则不管这些,直接问了沐秋他睡哪间卧室,沐秋指了左边三米那间迎面走道的卧室,曾亮自顾自洗漱一番后就带着薛定谔去睡了。
沐秋看他带着猫,很想说一句他的猫会不会乱撒尿拉屎,但想了想也就随便,反正是他自己睡的房间,脏了也是他打扫。
沐秋接着又告诉大力,他去曾亮隔壁卧室去睡,然后就带着纳雅去她独属的木屋去了。
大力看着这幕,心中的想法更加肯定了,他一开始还好奇少爷为什么要建两间,是为了防止以后大少爷和董事长来住吗,可看到少爷自家的另两间卧室后,他又产生了好奇。
只是当时因为没有线索,他只以为是少爷怕以后来多客人,以防万一,可现在,线索出来了,答案也出来了。
“少爷长大了啊~”感慨一声,大力也自顾自去洗漱睡觉去了。
沐秋带着纳雅来到小木屋前,推开木门,墙边有灯的开关,打开。
迎面一股清香气,这间木屋和光头强家就比较像了,中间还是沐秋纳雅的客厅,家具摆放也差不多,不过这间木屋没有厨房,除了左边一间浴室,中间一间客厅,就只剩右边的一间卧室了。
三间屋,这是独属于纳雅一人的小木屋,没有多出其他任何人的房间。
边走,沐秋边为纳雅介绍“纳雅,你以后就单独住这间小木屋,这边这间是卧室,那个是床,旁边这是电脑桌和电脑,这个我以后再教你使用,你知道你以后就睡那张床就行。”
再回到客厅“这个是电视,也不着急这会介绍,那边是浴室,就是你平常洗澡的地,这个可以先介绍一下。”
沐秋详细的为纳雅解释了浴室的用处,以及浴室中的一些平常洗漱用品怎么用。
纳雅在旁时不时呆呆点头,沐秋知道一下的看到的太多,这下又要灌输一堆完全的新知识,纳雅一时半会可能反应不过来。
于是沐秋便手把手的帮住纳雅洗脸刷牙,一边帮一边也是在教她,之后又是洗脚,沐秋倒是没去抓着她的脚帮她洗,只是接了一盆热水和那了一双拖鞋,然后让纳雅脱下鞋子,把脚放到里面洗,洗干净了用帕子抹干脚,再穿上拖鞋。
拖鞋是双棉拖鞋,毕竟这也已经到秋季尾部了,弄完这些,沐秋便带纳雅到卧室,让她躺上床,然后为她盖好被子。
沐秋问她“晚上怕不怕黑?”
纳雅摇头,沐秋将卧室大灯关了,留下一盏小灯,然后温声道“睡吧,明天见,记得吃饭到我那里就行,养足精神,以后还有很多好玩新奇的东西等着你。”
纳雅不知为何感觉有些害羞,学的很快的用被子蒙住头,然后在被子里小声答应。
沐秋笑着关上门出了小木屋,回到自己自己木屋,也是洗漱一番便睡了,要真说累,他开了一天的车,才是最累的那个,现在躺到床上,想着以后的美好未来,他也是睡得最舒服的那个。
然而他睡得舒服,有的人却是另一番场景,纳雅躺在床上,感觉这床好软,睡着也好舒服,但她因为后半段路程是睡过来的,现在精神却是异常的好,根本无法入睡。
又因无事可做,躺在床上的她,脑海开始忍不住的胡思乱想,他想到在自己那片森林里那天早上的拥抱,想起沐秋教她食用牛奶和面包,想起了那人和他说的每一句话,以及他为自己擦口水时的样子,还有先前帮她洗脸刷牙。
脑海尽是她与他的一幕幕,直到最终定格在她很小很小时,父亲与母亲在一起时的样子,以及有时从他们嘴中听见的一些新奇又懵懵懂懂的话,比如“喜欢”。
想的这么多,她也终于有些疲乏的睡去了。
第二天一早,沐秋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时间,还早七点半。
从床上爬起,按约定好的,今天熊大他们会带着朋友来这里,为他这个新邻居庆祝,不过他还没邀请强哥。
出门,看曾亮房间没有动静,沐秋也没去叫醒他,木屋门口,木门却是已经开了,走出木屋,便见大力正在小院练着一些拳架势。
大力注意到了出来的沐秋,收回拳架小跑过来“少爷醒了,我现在就为你准备早餐。”
沐秋摆摆手道“你继续练你的吧,我要出去一趟,中午前会回来,如果曾亮和纳雅醒了,你帮忙给他们做点早餐,如果问起我,如实相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