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别说,在这种数不清的杂税下,桓国国库瞬间得到暴涨,桓王亦信心大增,大有重振军力之打算,可他不知道的是,民间早已怨声载道。
而桓国境内的安阳,却是施行秦治,不仅律法严明,赋税更是清清楚楚,且多有利民之政策,可想而知,水深火热中,安阳旁边的百姓,怎么可能不往这边逃。
刚开始,只是一小批一小批的人,前来安阳寻亲访友,为逃避重税,可渐渐的,人数已是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已为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难民规模。
对此,时任安阳郡守的杨清安是大开城门,来者不拒,将所有逃难百姓都收入了郡中,并贴出告示,愿意在安阳落户的,秦国会给予一定荒田开垦的支持。
如此一来,消息传开,来的人更多了!使安阳一郡,在短短时间内,人口得到剧增,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秦治,与桓国剥削的苛政一比,在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差,导致多地出现小规模dòng • luàn。
杨清安这个人,以前是吏部从官,跟随萧远多年,忠心耿耿,他也只是想把安阳治好,治理的更加繁荣安定。
不过这事传到桓王那里,自然就不一样了。
朝堂上,桓王对此也是大发雷霆:“安阳,乃秦之属郡,现在我桓国子民纷纷赶往此地,他杨清安却心安理得,还贴出什么安民告示,到底是何居心!”
百姓逃难,还不是因为朝廷不让他们活,若能安稳,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到处流亡呢。
显然,桓相邱荣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当即说道:“大王,百姓逃往安阳,究其原因,还在于最近的苛政,以臣之见,治理国家,统御子民,绝不可肆意盘剥,若伤百姓,犹伤国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