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女生耽美>仰望之脑域科技树> 第355章 静音飞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 静音飞行(1 / 2)

试飞需要较长时间,马由离开这块相对平整的场地,来到一堆礁石深处,隐藏好自己的身影,并从空间里拿出了一把躺椅、饮料等,背靠着一块岩石,惬意地半躺着。

脑海中星儿链接上三个地面卫星接收站,监控穿梭机的飞行状况。

穿梭机的通讯系统和卫星是采用的同样技术,谐振波传送很远,和三个地面接收设备,与星儿逐渐增强的非凡通讯能力,共同构建了一个数据链网络。

穿梭机以这座无人小岛为圆心,不断变换高度、半径绕圈飞行。

星儿则即时监控着所有飞行状态,尤其是动力系统、机体结构、机体外壳材质的变化和各种电子系统,加之为了验证飞行,装载了各种检测设备,数据处理量极为庞大。但因这台机载生物智脑,是全球所有计算机(含超级计算机)的算能的总和30倍。还安装了一套宇儿的专业飞行人工智能。

如此强悍的配置,处理飞行数据自然极为轻松。且试飞阶段还有星儿在指挥和辅助。生物智脑也能随时根据这些实验,学习进化。

常规试飞动作完成得很顺利。马由命令穿梭机升空到民航客机平飞高度之上、海拔2万米高空,进行大气层内超高速飞行。这里包含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就是静音测试。

约10秒钟,穿梭机便从亚音速提速到5马赫,而且,马由在全力倾听的情况下,以他远超人类的敏锐听力,也仅仅只有微微的一点振动声。甚至比海浪冲击到礁石上的噪音还低。马由这下放心了。

穿梭机配置的“静音系统”,是马由特意为满足隐身进行的一个专门设计,包含了两种系统,一是突破音速后的音爆消除,二是动力系统的噪音的消除。若穿梭机有巨大的声响,哪能谈得上全面隐身。

飞行器静音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课题。许多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长期研究。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股继“协和”号和图-144之后的超声速客机研制热潮,米国、欧洲、罗刹、倭国等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超声速、甚至高超声速客机方案。

但前世直到20多年后(21世纪20年代),也没有哪个国家得以彻底解决音爆等噪音问题。

而飞机的巨大噪音尤其是超音速音爆,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不断有环保人士提出抗议,许多国家陆续出台法律,禁止在其领空超音速飞行。正因为如此,图-144于1987年,从克里米亚飞往基辅,完成最后航班消失在人们视线外。唯一超音速“协和”客机,也将在6年后(2003)年10月24日全部退役。

但众多国家,没有放弃超音速客机的研发。

其中,前世米国在2016年2月,启动X-59超音速客机的研发。计划2022年测试飞行。设计巡航速度为马赫,飞行高度16800米,力图将噪音低至75分贝的感知水平。

米国NASA参与了这个研发,并运用了其常年累积的各种技术。主要采用了“安静超音速技术”(QueSST)。技术路线是通过完善气动外形来降低声爆。

传统的超声速飞机,其机身各处产生的不同强度激波在传播到地面的过程中会互相叠加,最终会形成较强的N形波,从而产生声爆效应。而X-59所采用的气动外形设计,则可有效避免机体各个部位产生的激波在传播过程中叠加,最终只形成一个强度较弱、对人耳不太敏感的S形波,由此可大幅削减声爆强度。

为此,X-59除采用了与“协和”以及图-144超声速客机类似的细长机身和大后掠角机翼外,还引入了一系列声爆削减措施,如机头细长尖锐,呈长矛状,可以将飞行中头部方向产生的强激波分解为多个弱激波。

在主翼前方安装有一对固定鸭翼,可以有效阻止机身各处产生的多个弱激波汇集成强激波。

采用了现代飞机上非常罕见的无风挡埋入式座舱,可以避免传统座舱结构对机身前部、中部气动外形的破坏,尽量保持整个机身外形的光顺平滑从而减少强激波的产生。

背负式进气道位于后机身上方,可以通过宽大的主翼对发动机进气口激波进行屏蔽;在垂尾顶部加装了一个微型平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尾部声爆信号强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