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人的庇护,他们才得以成为知礼懂义的“人”吧?
李伯谨回忆起那些年,不由又是神『色』怔忡。
都说年霍相在覃州的布施是为了邀买民心、博个好名声。
但是能轻描淡写用嘲讽的话说出这种评价的,必然没经过灾荒饥馁,在那时候,如果人能给他一口吃的,别说人心偏向,就是把命卖给那个人他都心甘情愿,更何况那人的布施救了他们一整家。
至于忠『奸』善恶?那时的李伯谨不在意、也在意不起。
他甚至于想着,若是天底下的贪官『奸』臣都愿意费钱费粮来给他们一口吃的,那『奸』佞之人还是多些的好。
只是随着渐渐的长大明事,又幸而得机会读书识字、知礼正德,再回首看那些年的种种,他也终于明白并非“贪官『奸』臣”如此、而是“霍相”如此。
这世上不会第二位如此的“『奸』佞”,也再难有这样一位“圣人”。
读圣贤书、立匡世志。
这几乎是每个士人曾发过的宏愿,而真正为之践行的又几何?能为所成的又多少?他们何其有幸,能在这飘摇山河间,得之庇护。
只是偿恩尚且未及,噩耗却先一步传来。
那日的书院一片静默,夫子手中之卷滑落于地,他却只俯身拾起,背向静|坐。
那一声悠悠长叹几乎撞进每个人都心间。
学子的视线交错。
不知所以的『迷』『惑』,但更多的人却是默然。
食能饱腹、屋能容身,书可读、师长同窗相伴。
在外的灾荒连年之下,这里像是不知凡尘忧扰的桃源之乡……究竟何至于此、他们真的不知吗?
——海晏河清、盛世长乐。
那位大人亲笔题、遗忘在此的那副字,是否是他心底最真的期许
第60章权佞30一更:他不会就这么交上去了……
?
倘若这真是那位大人给自己选定的结局,那——
人于飘摇世间给他们筑一托身之所,学子唯愿以七尺之躯承公未竟之志。
*
苍穹之下,几缕浮云飘过,可这云再深再厚,也遮不过身后的一碧如洗。
苏清之觉得书院这地方选得好,是实打实的心里话。
就像现在,再如何郁塞的心情,只要仰首望这碧蓝苍空,便深感个人之力渺小孱弱无力至极,而个人悲欢亦是如此,这么一想,连心情都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