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仔细听下来就会发现,王文和陈镒虽然都在反对王翺,但是,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王文只是不满于,王翺将密奏包揽在内阁手中,因为如此一来,内阁的职权必然会扩张。
在朝廷当中,掌握的信息多少,向来是做出判断是否精准的很大依据。
能够走到他们这等地位的人,自然更能意识到这一点。
内阁因为有票拟权,所以,在获取消息上,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备优势。
如果说,密奏只送内阁,那么,就如陈镒所说,对于御史们到底上奏了些什么,他们这些人都两眼一抹黑,反倒是内阁知道的清清楚楚,那怎么能行?
说白了,王文觉得密奏可行,但是,交给内阁不可行,陈镒就更进一步,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
面对着两个人的质疑,王翺倒是平静以对,对着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道。
“陛下,天官和总宪的顾虑皆有道理。”
“如总宪所言,密奏制度,必然会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凭空诬陷,但是,以如今科道的风气,难道没有密奏,这种状况就没有了吗?”
说着话,王翺转过身看着陈镒等人,斩钉截铁道。
“出现这种状况的最大缘由,是科道有风闻奏事之权!”
“所以,是不是密奏,科道官员都会捕风捉影!”
闻听此言,陈镒眉头一皱,就要开口反驳。
王翺这分明是在强词夺理。
的确,搬弄是非,捕风捉影,是风闻奏事的副作用。
但是,他也并不是想说现如今的科道干干净净,而是意在强调,朝臣对科道的反监督作用。
清流科道的共同特点,就是重名!
这种风气之所以形成,就是为了避免科道官员随意攀诬,如果换了密奏,那么,朝臣不知道谏奏内容,自然,这种制衡的作用也会消失。
现如今固然有铤而走险之辈,但是,大多数的人,无论是自身清正,还是碍于声名,总会有所收敛。
可是,这种制衡作用一旦消失,那么,可以想见的是,这种搬弄是非的事,一定会层出不穷。
现如今,王翺就是在故意混淆这两个概念。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反驳,王翺就继续道。
“当然,风闻奏事是为了畅通言路,总宪的意思,本官也明白。”
“正因于此,本官才说,奏疏不能直送宫中,而要送内阁票拟后再送宫中。”
“陛下英明睿智,纵然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亦能洞察其心,但是,后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圣明烛照。”
“内阁所设,便是为了以备咨询之用,密奏送至内阁,必有阁臣票拟,协助陛下,辨明忠奸是非。”
“如此,既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陛下被蒙蔽蛊惑,岂非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