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之上,他将王文调离二人的举动,理解成了要推王翺上位,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当然,不管他的判断是什么,但是当时,他反对的理由,也确然是真的。
直接将两个侍郎都调走,必然会影响兵部的正常运转,天子当时,想必也在犹豫,俞士悦这么一谏奏,天子最后,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只调走了项文曜,而留下了李实。
可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于谦必然要被调离兵部了。
当然,这还没完。
于谦被调离兵部,只意味着兵部尚书出缺,可继任的人选,却未必就是王翺,能够胜任兵部尚书的人选,朝中虽然不多,但是,也没到非他不可的地步。
所以,才有了王翺上次的奇怪举动。
近些日子以来,俞士悦对朝中的风向,也隐隐有所察觉,他本来还在奇怪,内阁当中的闲谈,怎么会传的这么快,现在想来,既然这个局是王翺组的,那么散布消息出去的,自然也是他。
那次‘闲谈’,王翺说了两件事,其一是就之前御前奏对进行‘解释’,其二是表达了对年富等人的赞赏。
当时俞士悦一直在奇怪,王翺为什么要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看来,他的举动并非是没有意义,只不过,目标不在他身上而已。
凭他的那几句‘解释’,不可能化的开俞士悦对他的不满,也更不要谈于谦知道以后,会‘谅解’他,事实上,王翺的所作所为,也根本不是想要缓和关系。
相反的,他恰恰是要将此事宣扬开来,他要让朝野上下都知道,于谦入狱时,他曾经劝谏过皇帝,要趁此机会整肃兵部,打压于谦,如此一来,王翺和于谦,便算是结下了仇怨。
这种仇怨,放在平时,当然是坏处,但是,放在如今,却正好能够帮助王翺上位。
既然如今天子决定将于谦调出京师,那么也就意味着,短时间内,不会再刻意打压兵部,如此一来,这个新任的兵部尚书,就必须要能够替天子完成这件事。
所以说,继任之人,势必是一个和于谦敌对之人,不仅如此,这个人还必须有足够的威望声势,否则的话,必然没有办法压得住兵部剩下的人,毕竟,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和于谦有关系,自然会同仇敌忾。
如此一来,可选的范围就小的多了。
当然,天子也可以选一个相对中庸平和的大臣接掌兵部,如此一来,倒是会让底下的官员更容易接受,但是,这么做的话,整肃兵部要花的时间,会长的多。
因此,在王翺已经造出这样声势的情况下,他能够继任的可能性至少是七成以上。
而这最后的三成,则是朝臣的态度,说白了,兵部尚书出缺,势必会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和争夺。
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说于谦和俞士悦这些人,不惜一切代价,要阻拦他上位,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之所以这是最后的三成,原因就在于,这既是王翺要考虑的,也是天子要考虑的。
换句话说,前头所做的这些努力,目的是让王翺成为天子心中的人选,只要这个目标达到,那么剩下的困难虽多,可有天子在,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奏对,刚刚天子这句话,问的既是俞士悦,也是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