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军事>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十章内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章内阁(2 / 3)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处理政务的压力,进一步抬高了内阁的地位,先皇先是将负责抄录奏疏,勘定古籍的中书科并入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又在内阁左右设制敕房和诰敕房,将翰林院录诏的权力划归内阁,同时,凡有大政,必召内阁学士商议,使内阁在朝堂当中的地位逐渐攀升。

而真正使内阁风头一时无两的,则是“三杨”之时。

先皇死后,因今上幼弱,遗命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同时,命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大臣辅政。

作为最被先皇信重的三杨,也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下,成为了当时朝局的整个核心。

不仅以内阁之名,行使了票拟之权,更是将内阁的制度基本固定下来。

在三杨之前,内阁成员的基本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翰林学士兼任,其二是有翰林经历的部院大臣,但是性质都是以备咨询。

所有的内阁大臣,包括翰林学士在内,都不会放弃本职,仍旧在自己的衙门当中掌事。

至三杨之时,三杨以辅政大臣之名,身负三师三公之衔,虽然仍旧兼任翰林学士,但是已经将重心放在了内阁当中。

以致于正统七年,翰林院乔迁新居,落成之时,主位上竟然没有设三杨的位置,当时的翰林掌院钱习礼甚至理直气壮的道:“此非三公府也。”

虽然最后在三杨的坚持下,还是恢复了他们的座次,但是这件事情已经足可看出,在当时的朝臣心中,内阁已经不单是翰林院的一个附属差遣,而是一个dú • lì的机构。

朝廷惯例,一官不得二任,就是说一个官员,不能同时执掌两个衙门,三杨既然执掌了内阁,哪怕兼任着翰林学士,也只能是虚衔,而非实职。

那个时候,应该算是明前期,内阁权势最盛之时。

然而即便是文臣内部,依然会有派系的争斗,内阁之设,毕竟没有书面上的定制,更多的是依靠三杨辅政大臣的权威。

因此三杨一死,六部便重新拿回了朝政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幼年天子渐渐长成,一番雄心壮志,励精图治之下,内阁的票拟权也大大削弱,恢复了以备咨询的地位,内阁的权势也重新陷入了低谷当中。

但是即便如此,内阁草拟诏旨的权力,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虽然这个时候,因为内阁权势不彰,而恢复了翰林学士兼任的传统,但是内阁依旧被视为一个dú • lì的机构,在内阁排名首位的阁臣,依旧不得兼管其他衙门。

土木之役以前,内阁共有五位阁臣,分别是吏部左侍郎翰林学士曹鼐,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苗衷,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陈循,工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谷,翰林侍读张益。

天子亲征时,带走了排名首位的曹鼐和排名末尾的张益,二人如今俱死于难。

因此内阁如今,就剩下了三个人,曹鼐,排名第二的苗衷理所当然的排名内阁首位,但是他老人家体弱多病,这几个月都在府中将养,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乞骸骨了。

故而内阁现在真正做主的,就是陈循和高谷二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