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通那边倒是声势不小,但是翰林这边,下了早朝,杜宁便去了好几家同僚府中,劝大家这些日子安分守己,真要是去叩阙,我们能拉起来的人手,只怕……”
朝中有不少的官员,都出自于翰林院,同为清流词臣出身,关系自然相对紧密。
如今的朝中,翰林一脉,以陈循与高谷最尊,资历最深,曾掌翰林院事,又在朝中举足轻重,号召力最强。
接下去第二梯队,就是江渊和杜宁,他们相对年轻,资历不算深厚,但是一个是内阁大臣,一个是大理寺卿,份量也不轻。
陈循离京之后,翰林这边都以高谷为首,这也是高谷敢于在朝堂上发难的原因所在。
但是一场廷议,让高谷大失颜面,这个时候,江渊闭口不言,杜宁又是这样的态度,已经很难拉起像样的队伍。
彭时更是直接,望着罗通离开的方向,轻哼一声开口道。
“恩师切勿中了那罗通的奸计,廷议之上,恩师固然恶了那王文和王翱,但是终归未曾动摇根基,这等时候,他劝恩师叩阙,分明是居心不良,想要借恩师平息陛下怒火,自己躲在后头,收一个谏臣的好名声。”
相对而言,彭时跟高谷的关系亲近的多。
高谷是正统十三年的会试主考官,而彭时正是正统十三年的状元及第,而且是高谷亲自点的卷,实打实的高谷门生。
眼见两人都如此着急的劝他,高谷抬手压了压,示意两个人稍安勿躁,开口道。
“景宜,宏道,你们稍安勿躁,老夫自有考量。”
说着,高谷抿了口茶,缓缓道。
“这次廷议发难,老夫的确没想到户部准备如此充分,于谦,陈镒等人的态度之坚决,也让老夫始料未及,不仅没有驳倒王文,反倒惹祸上身,确实是老夫考虑不周。”
如今的处境,高谷自然清楚。
得罪了王文,首当其冲的便是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廷推之事,就算是能够顺利留在内阁,日后王翱也必然会处处刁难。
这还不算,这次廷议的失利,让翰林一脉的很多大臣,对他都产生了质疑。
杜宁就是其中表现的最明显的一个。
罗通这次过来劝他,其实只给了一个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