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算知道又如何,如今大禹国早就不是鼎盛时期,对天下的威慑也削弱了许多,哪怕他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好在既然是算计,就不会半途而废,也就说他的两个儿子至少还是安全的。
事后看到颜旭这根独苗,颜罗的眼神十分复杂,最终放弃了教他习武的想法,毕竟武艺超群又能怎么样,大儿子天生神力,二儿子天赋异凛,一个比一个厉害,可还不是被人轻松拐走了。
三儿子不喜欢习武也好,省的被人惦记,因此他也顾不得脸面,对外只说三子天赋不足,生性喜欢读书,便随他去了。
他堂堂砚台关的镇守大将,大禹国一等一的强者,却有个喜读诗书弱不禁风的儿子,为此可没少被同行耻笑。
可当颜旭从十二岁那年开始一年一考,从童生,秀才,一直考到举人后,就没人敢再提这件事。
十五岁的举人,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放在大禹朝上千年的历史中也是数得着的天才。
有这么一个儿子,不能习武又能如何,哪怕横竖看武人不顺眼的那帮文臣,朝堂上遇见了颜罗也不咸不淡的夸上一句他生了个好儿子,光这就不知道被多少同行羡慕的眼发红。
虽然颜罗的同行是武将,可都巴不得自个儿子有这本事,毕竟大禹朝虽然算不上重文轻武,可武人始终比文人矮一头,毕竟大禹朝立国千年,周边的强敌死的死,降的降,已经百年无战事,满朝武将除了少数几个地方的守将,连家中的刀枪铠甲都落满了灰尘。
武将若无战事就跟摆设差不多,所以越发显得文臣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打压武将重用文臣就成了定局。
如此若是后代中能出个文人,便有了转型的机会,是多少将门求之不得的好事。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这位天才却并没有人想象的那样因为年少成名而变得张扬,反而越发的低调,听闻一直在别院关门苦读,极少外出,更没有流传出什么风流轶事。
这反而让不少大儒开口称赞,少年天才他们见多了,可最终能够成长起来的却寥寥无几,在他们看来,能在如此情况下依然静下心来苦读,未来至少也是一位大儒,这般读书种子,自然要维护一番。
虽然同行是冤家,不过这些大儒也知道整个儒家不是靠几个人就能撑起来的,特别是当今道门佛教声势大盛,京城百官都以邀请佛门高僧,道门真人讲经说法为雅事,诸子百家也是能人辈出,闹出不少风雨,如此情况下,大儒当然是越多越好,否者怎么压得住这些年来越发不懂事的佛道百家。
对此一无所知的颜旭却始终贯彻自己的低调原则,虽然他有读书天才的美名,可这跟他低调行事没什么关系,毕竟现在谁都知道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
这就是颜旭的目的,他今年十五岁,而两个哥哥失踪的时候都是十六岁,所以由不得他不紧张。
之前拼命科考就是为了出名,因为名声越大越不好对他动手,至于平日低调,那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
不过如今的颜旭已经并非小白兔了,至少是条哈士奇,别管战斗力如何,至少样子唬人,因为他前不久刚刚完成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