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的主要区分就是看儒家有没有收到佛道的影响,一部分儒生主张完全去除佛道影响,一部分儒生却支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他们又对儒家的世界观进行了阐述,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
在宋之前,儒生从来不会告诉别人这个世界是这么样的。但佛道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佛教的三千世界,道家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学对儒家的世界观构成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理’,认为世界是气按照理的规则形成的。
以前儒家有天、命,但在佛道面前完全不够看,因为天和命无法被人修改,只能遵守。
佛教有修佛,有坐禅,有发誓,有渐悟,有顿悟,宣传人可以修成佛。道家有练气、炼丹,可以修仙。
儒家什么都没有,虽然儒家推崇圣人,可一个普通人到底应该如何成圣?儒家给的中庸、法先王都太抽象了,必须有一个让人成为圣人的途径,于是就有了格物,有了万物之理。通过格物,明白万物之理,就能成为圣人了。
到了王阳明的时代,心学就是让人不要去格物了,而是注重知行合一,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有禅宗那种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的感觉了。
这就是道统的威力,什么是道统?道统就是传承。佛祖把法传给了弟子,弟子也成佛了,再把法传给了弟子的弟子……只要是学了法,都有可能成佛,道统就是成佛的资格证。
而在韩愈之前,儒家是没有道统的,所以除了尧舜禹三个公认的圣人,连孔子、孟子都算不上圣人。
但宋朝之后,道学的儒家有了传承,‘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天理这个东西,不是因为尧舜禹而存在的,而是本来就在的,尧舜禹领悟了就成为了圣人,如果后人领悟了一样成为圣人。
有了道统,后面孔子、孟子被封为圣人,也就理所当然了。他们继承了尧舜禹的道统,领悟了天理,就是圣人,没毛病。
虽然道学不承认荀子,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却出自荀子。
当然两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荀子强调的是天的绝对性。而道学强调的是天理的普遍性,是为了格物致知做好准备。荀子的意思是大家都要尊天,而道学的意思就是大家都要存天理,不只是尊重天,更要积极地落实天理。
荀子的天就是一个监控器,要让人敬畏,是客观存在的,凌驾于万物之上。而道学的天理则是修行法门,是让人成为圣人的途径,天理没有凌驾,而是包含在万物体内,等待发现。
天理和佛性非常像,只能说道学儒家确实是吸收了很多佛道的思想。
有了道统,普通儒生也能成为圣人了,面对佛教的佛陀、道家的仙人也有一战之力了。甚至在神魔中,圣人的地位超越了神仙,连佛都是圣人所化,读书人也有浩然正气,不怕妖魔鬼怪了。
否则读书人遇到女妖,也不敢谈恋爱,只能找和尚、道士除妖。但有了道统,读书人表示老秃驴、臭道士都闪开,让他和女妖精大战三百回合。
有了道统,学儒的人也能修炼了。
总之两宋是士大夫崛起的时代,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时代,在中原流行了一千年的佛道终于受到了冲击,接下来三教还要继续斗争。
宋朝是中原文化变革的时代,从礼与器过度到了礼与理的时代,具体的器被抽象的理取代,话语权也发生了改变。
具体的东西很容易被控制,比如岛国,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服装、用具,女人要化妆,不化妆就是不遵守礼,男人要晚回家,早回家就是不守礼……通过具体的东西和礼节来区分,非常具体。
但天理就不一样了,天理不是一个礼节也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一个概念。可以放浪形骸,也可以一丝不苟,这都是天理,真正违背天理的是抢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小人,就是人欲,就是不仁。
器的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器,哪怕做错了,道歉就行,当然道歉也要符合自己的器,用器对器。
理的话,得通过话语权和舆论进行导向,要时时刻刻地符合天理,做错事得掩盖,因为一旦暴露,责任非常巨大。
相对而言,还是后者威力更大,因为掩盖得好也就算了,掩盖不好,那肯定得负责。如果只是道歉的话,连责任都不用负。
不管是器还是理都不能建设天堂,但理让大家都能遵守同一个天理,就算没钱一样可以通过天理战胜贵族。但器的话,就得是有钱人对有钱人,穷人对穷人,因为穷人的器肯定拼不过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