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这颜少卿是在替兴庆帝分忧解难,但实际上他也从此将自己的身躯撇向文官系这一边。如此说辞,可以说是一次表态。尽管非常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但也因此表达了他的个人理念。
通过这件事,很显然的彦少卿并不有站在何乐他们这一边。尽管在此之前他始终都坚定的支持着接连的战役,坚定的站在兴庆帝一方。但到此为止,他也终于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立场和心理诉求。很显然他的个人野心远远超出一般人的预计,至少不是看起来的那种甘于平凡。
对于彦少卿的表态,就连同兴庆帝也不得不微微的变了少许表情。只是到目前为止兴庆帝究竟是如何想的,外人却无从得知。
“何爱卿,我看你今天始终都没有表态,不知你对这件事又如何看待?”兴庆帝突然将目光投向何乐。确实在今天的朝议之上,何乐都始终隐藏在角落里,并不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若是有人能够分担丞相的繁杂事务,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就怕这人不但不能分担重任,反而会添加乱子,那就事与愿违了。”何乐同样的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被点名而退缩,反而是主动的出击,以柔克刚的反击了这些人的提议。
兴庆帝听完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同样没有表态,而是又将目光投向何乐旁边的曹玄理。
作为文官系中栗源丞相一系的重要官员,曹玄理此刻也始终都不曾表态自己的观点。所以此刻兴庆帝将目光投向他,自然是希望能听听他的意见。
只不过与栗源丞相和何乐不同,兴庆帝并没有开口点名,而是需要他自己主动站出来说话。如此做自然也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检验。
无论是考验还是检验,对于曹玄理而言他都必须要在兴庆帝面前摆明一种态度。而他的这种态度,就是代表了他们曹家整体的态度。如果说他在这个时候坚定的支持栗源丞相,就有可能会在兴庆帝那里造成一种无视皇权印象。这样的情况可大可小,若是一个回答不好,极有可能会连累整个曹氏家族。
“微臣倒是有一个看法,不知当讲不当讲。”见到兴庆帝看着自己,曹玄理倒没有多少退却,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代表他个人,同时也代表曹家做一个表态。
“哦,曹爱卿不妨说说看!”兴庆帝对此倒是有些兴趣了,也乐见更多的人站出来表明态度。毕竟不管是曹家还是栗源丞相,那都是他得以坐在皇位之上的重要功臣。不过兴庆帝现在的想法多少会有些变化,但他还是明白这些予他有功的人,还是应该要受到更多的礼遇,否则的话往后谁还敢亲近于他。
“谢皇上圣恩。那微臣不才,就斗胆直言啦。微臣就想问,如今朝中如此多的栋梁之材,此次西征之战中更是涌现出很多年轻的精干之士,稍加培养就能为大周朝分忧解难。那为何我等还偏要去从民间找来一位著书立说,偏重做学问的老先生!难道说这位老先生做的学问当中,就有那经世济民的良方吗?不知这良方又是何物,不才倒是真想见识一下。”
没想到的是曹玄理却在此刻直指问题的关键,既然大半的文官系官员都如此的肯定秦为轩有那经世济民的能力,有那治国安邦的才干,那不妨拿出来让大家评判,看看究竟是个如何的精才绝艳。否则的话,仅凭他们这些人的话,就可以送一个丞相之职,那对于大周朝而言也未免显得太过于儿戏。
当然在其实上,那秦为轩的才能兴庆帝自然是清楚的,他知道这么个人,也知道这么个人的能力究竟如何。正因为知道,所以他才会忽略掉这件事情。就像大家都知道冠勇侯孤身一人就能够对阵敌方万军,有些大家都熟知的事,是不用去说明大家也都清楚。可是现在这曹玄理却突然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做文章,就难免会让人觉得有点好玩。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也不得不说曹玄理非常高明。他并不急着把事情按原有的轨迹谈下去,并没有打算按照别人的思路来走,而是依照他自己的思路把这件事开始掰细了捏碎了谈。他那这样辩论下去的话,很容易就把那秦为轩的实际才能给打压下去。不管他有多么强的文韬,其做的学问当中必然也会参差不齐的部分。所以只要能够从他的文章里找出几个小问题放大了说,那秦为轩的真正才能就会被大打折扣。
就好像俗话所说的,人抬人无价之宝,而这人踩人那就是狗屎不如。
无疑曹玄理在这次的争辩当中选择了以最聪明有效的方法来反驳,也避免了在此时局当中被所有的朝臣逼迫着兴庆帝做出决定。否则的话,此次件事一旦开了口子,往后就有可能会演化成更加严重的事件。所以曹玄理比起其他的人来明显的更加聪明,也更懂得以柔克刚。
等到曹玄理将事情一点一点分析出来之后,就连同兴庆帝也不得不认真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样,帝皇所需要的人是那些能够替他排忧解难的朝臣,而不是只会制造矛盾抛出问题的臣工。
帝皇所需要的是能够不断解决问题,不需要他亲自去劳神费力的那些臣工。而这一次表态的曹玄理,也正是契合了他所有需要的那个。
当然兴庆帝并不会立刻表态,而是将时间留给了在场的众们大臣。他就是要让他们来接这个话题,看他们准备如何来化解。不管如何,曹玄理抛出的话头足够让在场的众人好好消化的。毕竟所说的都是事实,没有半句虚言。
“据我所知,秦为轩秦大人近年所做的《国辩十难》非常有见地。我记得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以道观其貌正,而天下之得君正;以道观其学正,而君臣之义疏明;以道观其能鉴,而天下之官始治;以道息观诸般,而万物尽皆应备。通于天地者惟德,行于万物者惟道。道行而鉴,德行而念也!”吏部书令司再度站出来,引言一段秦为轩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