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金桥绿水、亭台楼阁……承载着华夏数百年人文历史的故宫,在阳光下尽显高贵和威严。
“我生在上沪,但是大学之后定居京华,京华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伴随着温和的声音,缓步出现在故宫甬路上的,是穿着一身休闲服的刘子夏,他轻轻抚摩太和门的墙壁,继续诉说道:
“故宫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嗯?这是刘子夏吧,我没有看错吧?”
“啊,是我夏,没想到我夏竟然也参与了这档节目的录制!”
“不知道我夏会不会到现场参加录制,好期待啊……”
当看到大屏幕中刘子夏这道熟悉的身影的时候,现场的观众们都兴奋了起来。
这段时间以来,除了在前些日子潘家园《寻宝》公益节目中露了一面之外,刘子夏就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中。
现在,总算又看到他了,观众们当然会激动了。
大屏幕里,镜头切换。
这次是太和门后的广场上,刘子夏一边朝前走,一边说道:
“熟悉呢,是因为大学期间我经常来这里,从我在京华的家里出来,骑车的话,也就半个小时,所以在故宫里面,有我太多的回忆!
其实我是很喜欢来故宫的,当然并不仅仅因为它是旅游胜地,更多的是感受咱们华夏的人文历史,以及古典文化。”
一边这样说着,刘子夏一边走到了太和门的台阶前,说道: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来到故宫之后,都会在太和门的门前合影,也会跟狮子照相,谁不是很多朋友会和我一样,有一张一样的照片!”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子夏站在太和门前一头狮子雕塑的基座前,比了个V字。
镜头在这一刻停顿了一下,然后一张照片就新鲜出炉了。
“哈哈哈,我夏真是太调皮了,这个剪刀手亮了!”
“我夏刚刚说的话,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啊,我小时候就经常去故宫玩呢。”
“我从小长这么大,还从没去过故宫博物院呢,今天我说什么也要去……”
看到大屏幕里刘子夏的悠闲状态,以及轻松的讲述,观众们的反应不一。
观众里面,有的被刘子夏的动作给逗乐了,有的则是被唤醒了童年的回忆,有的人更离谱,哭着喊着今年一定要去一次故宫博物院。
观众们这样的反应,是前面两个节目里面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的。
不说这档节目后面的情节怎么样,至少在宣传博物馆这方面,《国家宝藏》做得很到位。
就在观众们议论纷纷的时候,画面再转。
这次出现在大屏幕上的,是一些文字介绍,同时刘子夏的声音也一直都没有消失:
“我守护的这份国宝,就是《清明上河图》,这是自故宫博物院开馆以来,第一次以全卷展开的形式展出。”
大屏幕上出现的文字介绍,是来自《清明上河图》的简介。
在短暂的介绍之后,镜头带着刘子夏出现在了一个长方形的展柜前,展柜是由防弹玻璃制成,透过微亮的灯光,能够看到里面有一幅长长的画卷。
刘子夏沿着展柜往前走,一边看图,一边说道:“真的是叹为观止,虽然画卷很长,但是画中的细节,体现地是淋漓尽致!”
拍摄镜头往前切,直接给到了《清明山河图》一个细节展示。
这个时候,来自故宫博物院专家的画外音也随之响起:
“当时的这个提炼技术,应该说是非常发达了,画中看到的这些颜料啊,就是非常厚,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是一层一层敷染上去的。
这些颜料其实全部都是来自矿、植物颜料,尽管到现在已经是900多年了,但是我们能够看到,除了这个绢色稍微有点变暗之外,整幅画作仍然保持着非常鲜明的这个颜色。”
在专家解说的同时,镜头给到图上的那些细节,完完整整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不论是从画地颜料、材质,还是里面人物的穿着、表情、动作……给观众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感。
因为,观众们从来都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过这幅图。
那些曾经去过故宫博物院的人,可能早就忘了清明上河图的细节,他们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地欣赏这幅画卷。
之而那些没有去过故宫博物院的人,对这幅画地欣赏可就认真多了。
他们透过大屏幕,想要更加细致地观赏这幅国宝级画作!
“其实比这幅画卷更加神秘的,是它背后的故事!”
刘子夏站在展柜前,说道:“创作出这幅宏篇画作的人,是北宋画家张择端,那么张择端是什么人?他的身世是怎样的?
这幅图名叫《清明上河图》,那么图中的‘清明’和‘上河’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幅画卷上有很多的提拔,在这些提拔里面,有一个男人,据说是这幅画作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又曾经和这幅画卷,有着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