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刘洵笑着挥了挥手,而后沉吟起来:如今新君营垒的炼铁厂使用的技术依旧是大汉通行的炼铁技术,即便有鼓风机的加持,也算不上技术革新。
“如果要攀登科技树,那就先从开矿、炼铁开始吧!”
打定主意之后,天子刘洵便对中常侍耿国说道:“朕要整理一些东西,你去殿外等候,并且准备好红翎急报,准备给右将军、富平侯张安世送旨意!”
“诺!”
而后,天子刘洵开始翻看此时宫中收录的开矿方面的典籍,了解到此时大汉的开矿技术水平。
此时大汉的开矿技术可以说已经冠绝天下,可以向下挖掘数十米的深度,矿藏的利用包括了铁、金、银、铅、锡等各种金属,让天子刘洵很是吃惊。
不过此时大汉的开矿技术也有着很多的缺点,比如管理流程太过粗犷、效率低下,保护措施几乎没有,所以时常发生重大的事故。
根据这些缺点,天子刘洵开始着手制定一整套的开矿管理规范,准备下发给新军营垒的各处矿场。
根据各种文献典籍的记载,天子刘洵得知此时大汉帝国的铁矿主要是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进行发掘,使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的立井、斜井、平巷联合开拓等方式进行,初步形成地下开采系统。
此时大汉帝国的矿藏开采系统已相当完整,立井开挖到一定深度,便向两边掘进阶段平巷,在巷道的中部或一端,下掘盲井直达采矿场。立井深度可达近百米深,斜巷呈阶梯式向下延伸,适用于次生富集带的探矿和采矿,还可以作为阶段平巷的联络通道。
此时的平巷距离长,支护的样式各异,导致结构很不坚固,于是天子刘洵制定的第一条规范便是统一、强化支护。
同时,天子刘洵还定下了开气井(通风井),将工作井巷与气井、气巷分开的规范。
而后,天子刘洵开始详细制定支护的要求,毕竟支护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矿井是否坚固,关系到矿藏是否能够长久使用,所以写得格外认真。
天子刘洵知道直到后世的明代,矿藏井巷支护发展出了四种形式:无支护、留石柱支护、木架支护、充填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