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
传媒市场是什么意思呢?
大致来讲,传输节目内容的无线电波信号,终归存在一个有效覆盖的范围,未必会和县、市之类的行政区划重合,可能在偏僻山区地盘很大,而在大都市区里只是某个行政区下的一部分。
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就是通过传媒市场这个概念,避免电视台被垄断,进而也保证了电视台之间有竞争,为观众提供优质的节目内容。
商业电视台的立身之本,无非就是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收看,从而争取广告投放,让流量变现。
但有一样,分散在各个传媒市场的广告效果,肯定没法和步调一致地覆盖全美的广告效果,相提并论了,加上具有足够吸引力的优质节目内容制作并不轻松,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更少的成本,拉帮结伙地进行全美范围内节目联排播放的米国传统三大电视网,便有了用武之地。
围绕“传媒市场”这个概念,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监管上做的文章还有很多。
比如,在米国境内的绝大部分“传媒市场”里,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只允许设立三家使用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传输电视节目内容的发射台,而第四家发射台,必须使用特高频频段。
这个规定的影响同样很大,要知道,在电视行业发展的早期,做为节目内容接收终端的电视机,必然存在很多技术短板。
比如,甚高频频段无线电信号理论上可以分出十二个电视频道,但当时电视机的调谐器,只能分离出最多七个频道,因为如果频道太密集的话,就串台了,至于特高频的电视节目信号,电视机干脆无法直接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甚高频牌照的电视台,肯定比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更具备优势了。即使到了一九六零年代中期,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强制规定,在米国市场销售的电视机,必须能够直接调谐特高频电视节目信号,但甚高频电视台相比特高频电视台的先发优势,可没有那么容易被迅速追上。
派拉蒙入股的杜蒙电视网,基本被视为最早的米国第四电视网,可因为受到包括那个时期派拉蒙被反垄断收拾得焦头烂额在内的各种影响,难免运作上存在各种阻力,最后拉帮结伙过来的成员,往往都是那些得到特高频牌照的电视台,没有足够的广告收入,如何生存下去,很快便散伙了,“命硬”的特高频电视台成了dú • lì电视台,实力不济者干脆把特高频牌照退还给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认栽出局。
杜蒙电视网的关闭,倒是给当时境况好不了多少的米国广播公司起死回生的机会,等到一九七零年代,追上了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业界地位。
正如刚才巴里·迪勒游说高弦的那样,时至今日,那些持有特高频牌照的dú • lì电视台,相比传统三大电视网里的甚高频电视台,已经不那么完全落于下风了,甚至位于诸如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区的dú • lì电视台,俨然有成为香饽饽的迹象;加上有线电视台的蓬勃发展,米国第四电视台的成长环境,确实空前地好。
但这只是宏观层面的有利趋势,到了微观层面,肯定少不了和属于传统势力的三大电视网竞争的相持阶段,如果把资金都烧完了,还没有熬出头,同样会玩完,甚至为他人做嫁衣。
另外,至少到目前为止,诸如一家公司在全美范围内拥有最多十二个电视台、在同一个传媒市场里两家电视台的所有者不能是同一个,之类的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监管,并没有随着米国电视行业形势的最新变化,就消失了。
因此,巴里·迪勒的收购电视台计划,需要取舍的东西,非常多,很费脑筋。
不过,事在人为,但凡人制定出来的规矩,往往都难免存在可被钻营的控制,米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电视台控制权的监管,也不会例外。
在讨论当中,高弦便提出了一个破解方法,而且还有一个堂而皇之的正式名称,叫做“本地营销协议”。用不太精确的白话解释就是,可以找一个绝对可靠的代理人,持有一家电视台,然后再把这家电视台租赁过来运营。
“通过这种巧妙的迂回方法,我们可以在全美范围内,实际控制更多的电视台,并且也能为和休斯广播电视公司、赫斯特广播电视公司的合作,提供进一步的便利。”
听了高爵士的主意后,巴里·迪勒略显迟疑,“本地营销协议可是游走在法规边缘地带,不会到时候麻烦上身,难以甩掉吧。”
“放心,我已经请专业律师团队反复论证过了,可操作性极高。”高弦微微一笑,“而且,早已经有不少人,在暗中使用这个方法了,比如辛克莱广播集团。”
听到这里,巴里·迪勒的胆量顿时上来了,“那就好办多了,我们派拉蒙可不是被人随便拿来开刀的角色,如果真的被追究起来,起码要大家一起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