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活儿,看着真没有多难,自己上手就知道,真不是谁都拿起来就能干的。
一帮子城里长大的娃儿,连五谷都分不清,拿镰刀都不会拿。也就是顾娜,虽然没下过地,但小时候寒暑假在老家待过,夏天的时候,跟着奶奶出去挖野菜回家喂鸡喂猪,挖野菜是会的。镰刀也会用,夏天园子里种的甜杆儿,要用镰刀割的,吃多了顺便就把镰刀学会了。那东西是甜高梁的变种,不吃种子吃茎的,就是各家给孩子种了甜嘴儿的零食。城里人很少见过。
到了这会儿,也就组里五十岁往上的老戏骨们,那是拿起来就能干,不比老农干得差。他们要么是插过队真干过,要么是早年演过年代剧,那时候的人演啥就是啥,不会装样子的,都是真实体验过生活的,都会干呢。
再就是顾娜有点儿样子,能撑起个花架子来,其他小年轻儿的,真是啥啥不懂。
导演还挺高兴,说这样正好,把知青刚下乡啥也不会的那些戏份一拍,都不用演,多真实的。招呼人,画妆、换戏服,按机器,这就要开始。
结果边儿上请来的几个顾问大叔有意见了。这地是买的当地一个村子的,全村的地一下子都买下了,按粮食最高亩产量的市价给的。还说了,打下来的粮食组里也不要,去了损耗的,剩下的都送给村里。还跟村里租了一块种不了庄稼的盐碱地,建了土坯的房子拍戏,承诺日后在原址上给起一个养殖场,同样免费送给村里。这样的话,村民们就很热情了,那几十间土坯房子没几天就自发的给建起来了,老支书亲自带着人,按照六七十年代的老样子给还原的,老农具,老磨盘什么的,都是大家伙从库房底儿翻出来捐的。地卖了,不用秋收了,家家都有壮劳力闲着,盖几间土坯房这点事,都不算活儿。等戏开拍,大家还能当群演,上电视,多美的事儿。
老乡们特别的纯朴,你对人家好,人家就加倍的回报,真拿这剧组当家里来亲戚的那么招待着。夏荼请老支书当顾问,说让老人家给指导指导,看看有什么还原不到位的地方。老人家那叫一个认真,连角落里很可能不会入镜的农具筐子什么的,都亲自上手给做旧。
这不,演员们化好妆要开拍了,老支书说话了。“这些娃子,穿得太干净了,那衣服也忒新,一个个溜光水滑的,那时候的知青也没人能这么光鲜哪。不像,不像。倒是一个个的瘦得跟麻杆子似的,还是那么回事儿。”
近些年,电视里那些农村戏,老爷子顶顶看不上的,涂脂抹粉化着妆,衣服不带一点儿补丁,头发油光锃亮,那时候要是能把日子过成那样儿,还苦什么呀。全是扯淡。
导演一听老支书这话,得,接着改妆,做旧吧。人也得往面黄肌瘦了画,除了几个角色需要的,穿得能稍体面点,其他人都做旧,裤子得磨飞边儿了,鞋得带洞,衣服外面带补丁,里面背心破洞。又捯饬了半天,再往一块站,彼此看了都笑。老支书看了一圈,满意了,再不说话。不能说完全还原,有个八、九成,也算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