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里,林建国表明自己要结婚的决心,并表示婚礼已经在筹备中,就不需要她多操心,看的冉佳仪差点气笑了。
他结婚就结了,横竖对她还能有什么影响,就当她自作多情好了,总归选择已经给过了,做到什么程度全看自己。
同是下乡,林建军的处境要比大哥的要好一点。
林建党去的是一个偏僻的农村条件较差,而林建军去的则是南方一个稍微富庶一些的村子,这也是林建党想歪主意的原因所在——人穷志短,当然,也不排除,林建党本人就有着这样的劣根性。
说再多也白搭,索性放开不管,冉佳仪继续自己的小日子。
三月初五,是林建党结婚的大日子,如果他还在林家,那么一定是整个林家的大事,但可惜人不在。
对此,林家其他人的反应差不多。
在城里的几个小的,各自凑了些钱或者东西,冉佳仪自己加了一点,给林建党寄过去,当做新婚礼物吧。
至于同下乡了的林建军,自己日子都艰难,也不能要求他在送礼物,也就略过不提。
不知道乡下的婚事是如何办的,等冉佳仪再收到林建党的来信时候,林建党已经搬到了对方家里。
是的,搬到女方的家里住。
知青们下乡是单独居住在知青院的,而知青院都是大通铺、几人间,林建党结婚了肯定就得搬出去。
但是外来的知青,也没有办法在当地有自己的房屋,所以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林建党搬到了女方那边。
冉佳仪不由得猜测,那个女孩的长辈肯定很疼爱她,才会接受入赘一般的存在,毕竟知青们干的活很多时候连自己都养不起,说入赘也不夸张了。
想到这里,冉佳仪萌生了一个主意。
林建党的来信里,并没有提到结婚证的事情,如果不是忽略了这件事,那么就是他们俩人压根就没有领证。
据冉佳仪所知,这个时代因为刚刚经历过朝代的更替,新时代的结婚证还并未严格要求起来,相较于一纸结婚证,乡下人更加信任双方家长在场的婚礼。
也因此,乡下地方,办过酒席的事实婚姻多,真正去领结婚证的反而少,想必林建党如今就是这样办了酒席的。
基于此,冉佳仪甚至想要悄摸摸的提醒一下对方,不管怎么样,都要去领个结婚证,这样即使将来林建党要离开,两人也得光明正大的办过离婚就走,而不是被人抛下之后,不明不白一辈子的。
这也只是冉佳仪初步的想法罢了,具体要不要去实施、怎么实施,冉佳仪还得再想想。
思考的时间并不太长,一个星期后,冉佳仪寄出了那封信,信不是寄给林建党、而是寄给了她未曾见面的便宜儿媳。
至于他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意见,冉佳仪也不再去纠结。
除此之外,生活一切如常。
————-
冉佳仪刚来到这具身体的时候,这具身体方才三十八岁。
如今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年龄随之大跨步到了四十四岁。
或许是因为早年操劳过度的原因,原主的样貌看起来比同年纪的要更显老态一些,冉佳仪在过完年之后,虚岁四十六的她愈加感觉到了这具身体的疲惫。
时代的鸿沟是巨大的。。
在冉佳仪的记忆里,四十来岁还只是中年阶段,正常工作、养家糊口的年纪,而原主这个年纪,儿女尽皆长大成人,最小的两个也已经开始工作,是步入老年的年纪了。
冉佳仪对此只能默默接受。
说起来,原主的愿望已经达成了大半,人只有经济dú • lì了,才有话语权,现在的她即使面对全部林家人都在的情况,也不会如同刚刚来时那般的无措。
一切尽待时间的流逝。
74年、75、76年年的时光飞快跑过,很快就进入了1977年。
这是华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冉佳仪有理由认为,新华国重新开始、迅速的发展的七点就在这里。
因为这一年,高考恢复了。
过去十年,高考作为“四旧”的一类,突然被取消,教授、老师等教育人员被打成“臭老九”,可以说,是断绝了无数人往上爬的阶梯。
这也是新华国一千多年来唯一一段科举考试被推翻的时期,读大学不以能力论高低、而是以成分论尊卑。
冉佳仪在后世曾经听说过一个特别荒诞的故事,说是这个时期有一个考试得0分的人,因为成分好得到上面领导的高度赞扬,最终得以去上大学了。
不论故事真假,都足以说明这个时代的荒谬。
但是倒行逆施终究走不长远,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人才的支撑,不过短短十年,华国的发展拙荆见肘,倒退了不知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