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敢起初很有些紧张,渐渐的,发觉李中易很温和,也就没那么拘束,也敢说话了。
原来,李广自杀之后,居于陇西的李氏家族,便分了家。
李敢这一枝的先祖们,为了纪念李广和李敢,其每一代的家主,居然都叫李敢。
李中易心里觉得纳闷,除了他这个不遵守儒教规矩的怪胎之外,居然还有人不怕犯了的忌讳,偏喜欢用先祖的名讳。
客观的说,狗娃的大名叫作李继易,其实从礼教而言,是极其不妥当的。可问题是,负责给长孙起名字的李达和,偏偏以李中易为荣,希望狗娃能够继承李中易的事业,如之奈何?
规矩嘛,都是人定的,前有李继易,后有李敢,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何况,李敢家里世代习武从军,并不讲究儒教的那些规矩。
不管多忙,李中易的习惯是,每十日至少来讲武堂授课一次,并找几个学员军官谈话交流一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中易的这个习惯,在讲武堂内,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惯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是非!
有些人希望获得李中易的青睐,便故意在李中易经常走过的路边读书,还有些人则坚持绕着山长室练习长跑。
李中易的心里,其实啥都明白,但他依然还是召见了这些人。毕竟,人都是有野心的动物。
想方设法主动靠拢过来的军官,显然都是聪明人,而李中易偏偏最喜欢和聪明人打交道。
建立军校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军事天才,而是让绝大多数军官在毕业之后,拥有水准以上的军事指挥能力。
真正的军事天才,不可能从军校内选拔出来,而只可能从实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接着脱颖而出。
以李家军的现状,只要不中埋伏,大军完全可以利用火炮和神臂弩的优势,原地固守待援,变成敌人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所以,在讲武堂中,包括李中易的在内所有授课老师,都极其强调斥喉侦察的重要意义。
说白了,李家军的基本作战原则是,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也要确保不中埋伏。
李中易的用兵原则,其实异常之保守,极少冒险,宁可不战,也不能打败仗。他本人指挥作战,斥喉营的勇士们,至少要放出去百里远,以免中了敌军的埋伏。
从讲武堂出来后,恰好路过开封城里的馆驿,李中易心思一动,立即想起了一直住在这里的周宗。
自从周宗北来之后,李中易因为始终惦记着小周后,就一直没有放他回南唐。
李中易给周宗的待遇,也确实十分的优厚,除了出门有一大群人跟着之外,别的都可以让他随心所欲。
监视周宗的任务,李中易交给的是警政寺卿李延清,原因很简单,李延清以前职于军法司的时候,最擅长的便是盯梢和暗中监视。
如今,在李延清的严密“保护”之下,周宗的小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只是没有充分的自由罢了。
实际上,周宗如果成功的潜逃了,李中易并不会派人去追。逻辑非常简单,跑得了和尚,逃得了庙么?
就算是周宗顺利的逃回了南唐首都洪州,李中易只要下一道措辞强硬的诏书给李煜,李煜就得乖乖的把周宗送回开封城。
周宗听说李中易突然来了,不由大吃了一惊,他已经有两年多,没见过李中易了,莫非是杀他的?
等到见面之后,李中易一直东扯西拉,周宗也就暗暗的放下心来,看样子,李中易的此来,并无恶意。
“周司徒,开封的美食,比之洪州如何?”李中易端起茶盏,却故意没饮。
开什么玩笑,周宗献上的茶汤,李中易如何敢随便饮用?
万一其中有毒,李中易死的也就太不值得了,也太冤枉了!
“回皇上的话,开封的美食,可比洪州强多了。单单是蒸饼,竟有十几种作法和口味,老臣实在是叹为观止,乐不思蜀矣!”
周宗的说瞎话本事不一般,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嘿嘿,李中易暗觉好笑,如果不是李延清看管得紧,周宗只怕是早就插翅飞回南唐去了!
ps:现在是168票,超过188票,至少加一更!2k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