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默道:“不是,我最近在写一篇网络,就是想了解一下关于秦朝的招魂的事情,所以拜托了长辈联络您,希望您能指点一下。”
袁中一恍然大悟,但是略有些失望,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转了个身,面对着成默,随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浓茶,然后盖上盖子说道:“先秦招魂习俗与招魂,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不过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不多,我也只是略知一二,我大概的说一下啊!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生命是元气变化而成。魂是阳气,魄是阴气,魂魄会合成为一个具体的生命。人之初生,便有精神依附于形体,精神为魂,形体为魄。人之将死,则魂气上归于天,形魄下归于地。这就是人的生命往复轮回的过程。人的魂灵若是离开了形骸,短期的就会致病,长久的便是死亡。于是在先秦习俗中,便出现了招魂复魄的仪式。这种习俗后来融入礼仪,成为古代葬礼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经典称之为‘复’。‘复’,就是使离散的游魂复归于形体之意。在先秦等级分明的社会里,招魂的礼仪因为死者身份的差别而有着不同的规定。”
“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士人如果寿终正寝,则由一人招魂若是国君死亡,招魂的仪式就更为繁复,场面也更为隆重。国君设有专门的招魂之官,名曰夏采。另外还有祭仆、隶仆,亦参预其事。《周礼、天官》记载道:天子、国君去世后这种招魂的仪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辛追墓出土的t型帛书就是招魂幡,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袁中一这一大概就说了半个多小时,成默也认真的听了半个多小时,可并没有听到他所需要的细节,当袁中一提到“招魂幡”的时候,成默便问:“招魂幡只有帛书的形式吗?”
袁中一皱了皱眉头,“绝大多数都是帛书,后面被道教引用过去又叫灵旗据典籍记载还有木柱形式的,但是至今并未曾发现过木柱形式的”
成默见终于聊到了自己关注的问题,问道:“您说的只是招生魂的方式,是在人刚死之时便立即开始的,我就想问下有没有招亡魂的方式?”
袁中一闭上眼睛想了想,蹙眉道:“这个问题好像有人问过我但我一下想不起来是谁了”隔了半晌袁中一才敲了敲脑袋,摇头说道:“年纪大了,怎么会想不来了呢?”
“哦!其实这个招亡魂的方式典籍是没有任何记载的,但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招魂》有描叙过,实际上屈原的《离骚》和《九歌》都说到了招魂这件事”
接着袁中一又开始从楚国巫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巫觋是如何传到秦朝去的。
洋洋洒洒又是个把小时过去,成默也不嫌枯燥,听的津津有味,直到太阳西下,中年女子告诉袁中一得回去了,袁中一才停了下来,问道:“小同学,要不要去我家里吃个饭?我们边吃边说?”
成默虽然很想去,但觉得第一次来找人家,就上门吃饭未免太不识趣,连忙摇头,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写有小篆的字条,递给袁中一,问答:“袁老先生,请问下这个□应该是什么字?”
袁中一接过字条,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天子则十二人,各服朝服,而复于太祖之庙。当升自东,北面,履危西上,云:“皋,天子复!”如是者三,乃卷衣投于前,有司以箧受之。升自阼阶,入衣于尸。复而不苏,乃行死事也。”
读完之后袁中一楞了一下,“好像两年之前有人拿过同样的东西给我看过,也是问我这个□是代表什么”
成默心中一惊,“是么?袁老先生,您方便透露一下是谁拿过来问您的吗?”
袁中一一手撑着桌子,一手拿着字条,又一次皱起了眉头,隔了许久才道:“现在记性越来越不好,实在记不起来了”
成默有些失望,“那您应该知道这个□代表的是什么词或者字吧?”
袁中一笑了笑,“这个当然知道,屋檐,这个□指的是屋檐,整段话就是在招天子的魂时,由十二个人穿着朝服站在太祖之庙,从东边的飞檐登上屋顶,手里持着帝王生前所穿衣服,向着北方连叫三声帝王的名字,招呼亡魂归来。然后将衣服投于前庭竹箧中,招魂者则从西边的飞檐退下。前庭受衣者登上台阶,将衣服覆盖到死者尸体上。如果死者人不复苏,那就是真死,该办理丧事了”
袁中一将整段话解释的清清楚楚,成默心下了然,幻想了一下当时的盛况,连忙说道:“谢谢您”
袁中一摆了摆手,“这有什么好谢的,我也得谢谢你,陪我聊了一下午,我说小同学,我看你对历史也很感兴趣,懂的也不少,有没有兴趣,考我们长安交大的考古系啊?”
成默当然不能说没考虑啊!点头说道:“我对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不过还有两年才高考,所以现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袁中一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哈哈”一笑拍了拍成默的肩膀,“到时候记得报考我们长安历史系啊!我可以帮你推荐导师的!”
“一定,那袁老先生,我就先走了!耽误您这么久的时间,实在不好意思!”说完成默向袁中一鞠了一躬。
“没事,没事!对了你叫什么名字?”袁中一挥手。
“成默。”
“成默”袁中一有些惊讶的重复了一遍,似乎想起了什么一半,突然问道:“你和成永泽是什么关系?”
看得袁中一的表情,成默的心顿时提了起来,“他他是我父亲。”
袁中一一拍大腿,恍然大悟的说道:“对!两年前就是你父亲,过来找过我,给我看的就是同样的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