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语言相差很大,但一些基本的词语却是不需要翻译也能够互通的,比如“吃饭”“恰饭”“干饭”“七饭”“食咗饭”等,徐筝搅了搅浮在汤上的馄饨,吃第一口的时候很有点漫不经心的样子。
不算很浓的猪肉腥味,带着一点点咸鲜味道的汤汁——味道不能说有多么难吃却也并没有特别的惊喜,徐筝有点失望但想想也就释然了,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这对夫妻真的有给猪肉去腥臊味的方法最好的待遇也就是拿一笔银钱,如果看上了这个方子的人心再狠一点,他们的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个未知数。
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贪婪与邪恶,更不要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的善心。
吃了五六个徐筝实在是没办法继续咽下去,索性连汤带水将剩下的食物都拨进了带出来的竹筒里,付了钱便赶紧离开了。
方言只要放缓说出来的速度日常用语并不难听懂,至少对徐筝来说是没问题的,她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也是用乡音交流,从小生活的环境让她自然而然的可以无障碍交流,到了这边以后原主的记忆继承当地方言自然也挺流畅,先前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徐筝还没放在心上,直到跟别的地方的人交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似乎在这方面有点天赋?
简单算算她正经掌握的也有四种语言呢,普通话家乡话村庄话还有英语。
“怪不得要推广普通话……”
始皇帝统一了度量衡做到车同轨书同文,现代让种花民族从此站起来后便大力推广普通话,徐筝直到现在才深深明白这些举措的重要性和牛掰程度,毕竟语言不通真的是个大问题。
有天赋和天才真的不是一个概念,徐筝听得懂简单的日常用语不代表能跟人无缝交流!
荷花酥绿豆糕干果蜜饯,麦芽糖菜包子糖葫芦,汤饼烧饼蒸饼白面饼……冷的热的果子的蔬菜的,酸的甜的小摊上的店铺里的,徐筝也不看什么价钱只要自己感兴趣的就直接买下一份,有的咬了一两口就放在充当容器的竹筒里没有再碰,有些味道不错的却是吃完了一条街回头又买上了一份准备回去慢慢享受。
“买这么多东西当心吃不完哟。”
有些老板看到徐筝的竹筒在篮子里都快放不下了,于是好心的提醒道,有些徐筝听得懂大半有些只能弄懂只言片语,但目光中的善意却是实实在在的。
徐筝赚来的钱走完一条街已经花了小半,可她却并不怎么后悔——大半的食物都是鸡肋最后只能在竹筒里待着,白花的铜钱不少却也知道了那几家的食物比较适口。
“连点美食都吃不上的日子有什么意思呢。”
徐筝的消费观可以说跟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格格不入,她的身体本来就是先天不足需要营养,又因为以前过的日子对食物很有几分挑剔(他人眼中),在普通百姓眼中极好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变形记》式的折磨。
想要的东西在承受范围内就买,卖了以后不想吃的东西就不吃送给更有需要的人,衣物直接买成品而不是自己动手制作……这些在徐筝眼中很平常的事情放在这个时代普通人家即使再疼女儿也会被训斥为不懂事。
钱币是很不容易才赚的,能不买的东西当然要尽量不买,怎么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呢,以后要是碰上什么紧急事情怎么办?
花了铜币买回来的东西不喜欢吃也要坚持吃完,不想吃也要硬塞下去或者家里分着吃,都是用钱买回来的好东西可不能糟蹋了!
布料多少钱一件成衣多少钱?我们的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吗?自己动手不就是需要花点时间吗,连衣服都不会做,这么不讲究以后可是不会在夫家受待见的!
生在封建时代的底层人民习惯了尽可能的节省,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来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平时吃糠咽菜偶尔割点肉回去改善伙食已经是过的不错的人家了,至于像现代的徐筝那样十七八岁都没怎么碰过家务……
谁都没有错,只能说一句三观不同。
徐筝带着篮子出了街也并没有立刻就回客栈,先去店小二之前描述的地方找了个对牲口市场比较熟悉的中人定下明天去买毛驴的时间,就看似漫无目的的在路上溜溜达达起来。
她不会留在这个小镇,但她也的确需要一个代步工具。
现代的小地方可能是平和安静物价低的好去处,可这个时代还是尽量和天子脚下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比较安全,虽然不想承认,但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俗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说了已经发完了,再不滚就等着另一条腿也断了吧!”
徐筝皱着眉头看着哀求食物不到就想抢劫的瘸腿老乞丐,眉头皱成了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