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真是奇了怪了。
民间对此议论纷纷,官方对此倒是出乎意料的安静。
也难怪,都被苏咏霖之间小试牛刀的那一手给整怕了。
山东系不敢出声,其余三个派系不会出声,这件事情也就那么定了。
诚然,苏咏霖的规定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头识字的人口本就非常稀少,科举考试就是冲着识字人口来的,而整个大明国的人口超过五千万,大字能认一箩筐的不在少数。
可是真正拥有读写能力的文化人并不多。
在苏咏霖摸底调查之后得知,这部分拥有读写能力的识字人口在大明国总人口之中,还是不过百分之五。
这都算不错的了。
这年头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技术成熟了,识字成本大大降低,门阀想要垄断知识已经是没有可能的事情了,这是前提条件之一。
宋对于学校和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前朝历代统治者,金承宋制,对地方学校也多有发展,地方上有很多官办学府,普通人也有接受教育的可能,这是前提条件之二。
普通老百姓出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会主动去寻求方法认识一些字,拥有对识字的需求,免得在征税服役方面被官府坑骗,这是前提条件之三。
这三个条件齐备才能让不是睁眼瞎的人数增多,让整个社会的识字率产生极大的飞跃,较之前唐前隋和之前的历朝历代,这的确是相当大的进步。
这是这并不代表识字人口增加了很多。
苏咏霖认为,识字人口真正的定义应该是具备读写能力的人口,而不是认得几个大字、勉勉强强能看得懂官府布告的那种半文盲状态的人口。
可是当下大明国所有能认字的人口中,这种半文盲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