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宋穆连忙抬起头,见到是一个穿着红袍,须发灰白的老者,此刻对方的目光正落在自己的桌板的草稿纸上。
宋穆正要起身,对方却是伸手制止,朝着宋穆微笑的说了一句。
“心正文正,不要受我干扰,记住你心中此刻所想。”
说着,对方便拱手转身离开,身后跟着几个同样穿着红袍的官员,此刻纷纷都朝着宋穆看了一眼。
刚刚说话的正是前来考场上一观学子情况的严甫,他率先到了这癸圈三百八十号,便闻着这其中传来一股香味,走上前,见到一个相貌俊朗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煮着肉粥,只是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虑着什么。
此人就是那江南西道的解元宋穆,严甫此番见到了真人,见着对方专注的模样,顿时就有了一些印象分。
而对方就是连自己到了的动静都没能察觉。
他将粥煮好后,就直接正坐在板子上吃饭,却又是见得他端着碗思索,下一刻眉头忽的有几分纾解,然后起身写下了几个字。
严甫自然一眼就见到了那草稿纸上的几行字。
看来这宋穆是在思考这经义题的最后一题,而对方此刻却是在这题目后面写下了三个字,儒之道。
见到这几个字的严甫当下便在心中暗暗点头,见到对方脸上忽的有的几分笑容,也是觉得这年轻人果然名不虚传,确有几分本事。
这次的经义题,因为陛下殿试的题目过于不寻常,所以导致贡院对题目紧急做出修改,由礼部的几位老大人联合出了这份新卷。
而这新卷上最大的亮点,便在于这上面的最后一题。
抛弃了过往于四书五经上寻找句子开题,转而加上了一句董子的话,连成了一个极其精妙的抒义题。
严甫却是能看的出,那几位老大人这是把自己对如儒学的困顿,放到这考场之上,希冀这些涉世未深的学子,做出些许不同的解释了。
毕竟这三位儒道圣人所言,虽然都是治国之道,甚至是君臣之道,但是说到底,解释的就是儒道的变化发展。
孔子的儒道,是仁义礼。
孟子的儒道,是仁义礼智。
董子的儒道,是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