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陆知书送了李问到门口,李问让陆知书不用送他,带着他的小书童一起走了。
站在门口的陆知书看着少年的背影消失在拐角的地方,他在门边站了一会儿,心情有点失落的往屋里走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李问送了陆知书出到城门。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知书,我就送你到这里了。小童,倒两杯酒出来。”李问说道。闻言,跟着的李童手里端着一个酒壶,倒了两杯酒出来,李问接过两杯酒,一杯给了陆知书,一杯给他自己,他敬陆知书道,“这一杯敬你,此去临川的路
远,希望你去往临川的这一路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还有祝你在那里能够一展鸿志,当一个百姓们称颂的父母官。”
“嗯。”陆知书点了点头,两个人碰了碰杯子,仰头喝了手中的酒。
“咱们就在这里分别了。阿问,我这要启程走了。”陆知书看着少年的目光隐藏着些许留恋和不舍,他对少年说道。
“好,知书,再见了。我在京城等你回来,你一定要回来。”李问忍不住的上前,给了好友一个拥抱。陆知书抬起的手欲放到少年的肩膀上,最后还是垂落到了身侧,他嗯了一声,面上平静的说道,“我会回来的。”
“你上车去吧,我看你走了,我再走。”李问对陆知书说道。
“少爷,请上车。”跟着一起去的管家过来请他们少爷上马车,陆知书嗯了一声,跟着管家上了马车。站在下面的李问对陆知书挥了挥手,说道,“再见。”
“再见。”陆知书的目光深深的看了少年一眼,放下了马车的帘子,坐到了里
面去。
‘‘驾_”
看着马车离去,李问的心里有点难过和不舍,陆知书这一走,他们或许要三五年后才能再见面了。
陆长平只是派了一个管家过来,并没有亲自过来相送。
从始至终,李问都没有发现陆知书对他的感情,一来是他把陆知书当成最好的朋友和知己,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非常要好和知心的朋友;二来是陆知书是一个情感内向的人,他不善于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所以两个人一个在感情上粗心、一个是情感内敛的人,也难怪他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两人的关系都只止步于朋友。
这一份感情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道会不会随缘而去。
随着马车的车轴轱辘而去,这一份感情被离去的青年埋藏于心中。
这一天送了陆知书走后,李问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了好些天才渐渐的消失。以前在翰林院这里是和陆知书两个人同进同出,现在陆知书走了,他要习惯自己一个人在这里。
李问继续在翰林院上班,每日按时到翰林院点卯,上午到藏书阁去看书,下午编修史书,在翰林院的工作很清闲。他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可以有很多书看,听听老翰林们说闲话,一天的时间过的也很快。
听说皇宫里的藏书楼更大,不知道日后有没有那个机会到宫中的藏书楼去看看
他在翰林院的这一段时间里,大皇子和三皇子那里都相继的派了人来找过他,不过两边的人李问都拒绝了,没有随来人去见他们的主子。
与他同一批进翰林院的进士们,已经有人站了队,选择了他们日后要为之卖命的主子,陆续的调往六部或者是别的部门去了,就连章素回都调去了吏部当差。陆知书外调到了地方去,所以一甲前三名的三个人里,到现在只有李问留在了翰林院这里没走。
相比于同科进士们的迫切要找一个靠山,李问反而是显得最不慌不忙的那一个了,他没有接受任何一方抛出的橄榄枝,安心的留在翰林院这里读书编史。
读史使人明志,多读一点史书,不止是可以知道历史的更替和朝代的变迁,还可以从中总结出前朝灭亡的缘故,从而去思考当朝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前李问对大成的了解只有从书本以及老师的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只是很肤浅的一层了解。到如今进了翰林院当官,他才开始初步触摸到这个朝堂,李问开始发现他对大成的了解其实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其实对于许多事情,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层,若是他想要进入更深的了解,那他就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这上面,才能真正的去了解朝堂,以及去了解这个国家。越是去学习,才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人知道自己无知,就越是要去学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不断的去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