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这一次的县试一样,一些家比较偏远的考生们,都要在县城住半个多月的客栈。平日里住一晚客栈,差一点的差不多五十文钱,贵一点的也顶多一百来文。但是因为县试参加考试的人多,客栈的住宿费就要比以往翻上十倍不止。
这样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时间,差不多十几两的银子就没了。一般的普通农家辛苦劳作一年,一大家子也赚不了这么多钱。这还是没有算上来回的路费,以及在县城吃喝用等方面的花费呢。
然而更可怕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试,县试后面还有府试与院试等等。
这些一而再落榜的考生,一年一年的考了又考。每一次都要花费十几两银子,这些钱肯定是一家子凑出来的,他们心理上肯定承受着非一般的压力。
不过就算如此,沈沉玉也不会同情他们。首先县试考得大多数是基础,大多数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可是他们连这样简单的基础都考不过,倒不如早早的放弃也省得给家里增添负担。
然而他们不仅没有立即止损,反而硬着头皮一而再的继续考。落榜之后他们不反省自身的问题,反而一脸上天待他们不公平的样子。
沈沉玉并没有多看那些人,而是等到去看榜的一位师兄回来,然后在得知他与陈有吏的排名之后,一行人这才有说有笑的往回走。
参加第四场考试的时候,刘夫子的学生还剩六个人。如今最后一榜成绩出来之后,六人之中只有一个人没有上榜。
那人是六人之中年纪最小的,他自己似乎也早就料到了会落榜,所以一大早就偷偷收拾了行礼。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对方的脸上也没有太多意外,反而看起来十分的心平气和。
沈沉玉等人,把对方送出了客栈,便回去开始收拾自己行礼。明天有一个商队要去府城一趟,他们一行人刚好可以搭坐商队的马车。
刘夫子看了看仅剩下的五人,先是叮嘱他们不能因为过了县试就骄傲自满,之后又把参加府试的规矩跟他们说了一遍。
其实府试和县试差不多,考题的难度也不会特别大。唯一比较在意的一点,就是等他们到了府城之后,他们要花一点银钱去打听知府的喜好。
这一次主考官是凉州府知府大人,只有清楚了对方的喜好什么与避讳什么,在诗赋与时务策的时候才不会踩到对方逆鳞。
这一点十分重要,随便打一个比喻吧。就比如清城县知县大人,他比较喜欢辞藻华丽的文章,沈沉玉写了一篇文章朴实无华,那么他县试的最终成绩就不会特别好。
科举主要考的科目,除了贴经,墨义,算术这些有标准答案的。剩下的比如诗赋,杂文,以及时务策,这些都想后世的语文作文一样,不同的阅卷官打的分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后期摸清楚主考官的喜好,对于他们这些参加科举的考生十分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世家子,在科举方面要比寒门子弟有优势的原因。因为世家子大多数都有自家族学,他们的夫子也一个个出身不错且关系网复杂。他们会收集历年来那些科举的试卷,还会收集每届考试的主考官的各种喜好,然后根据不同的主考官让学生做不同的题目。
而寒门子弟呢,他们有的连一本书都买不起,更别提收集历届以来的科举试卷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之下,寒门子弟与世家子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导致科举越到后期的时候寒门子弟越少,整个朝堂一直把持在各个世家的手中。
因为朝堂把持在各大世家手里,以至于大多数的律法更偏袒世家。之前陈痦子不过犯了偷窃罪,但是偷窃主要损害的是这些世家,所以陈痦子的量刑才会那么的严苛。
同时世家的权利越来越大,相对的就会威胁到高位上的皇帝。皇帝身为掌控大局的那个太平,为了不让世家触及到他的利益,就会想办法扶持背景比较简单的寒门子弟。
因为寒门子弟没有庞大的家族,不会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与皇帝为敌,于是寒门就成了牵制世家的筹码。
……
这一次沈沉玉考得还不错,是剩下五人之中考得最好的。他最后一场考到了第三名,只差一点点就成了县案首。
对此陈有吏几人觉得很可惜,但是知道沈沉玉难处的刘夫子,却觉得还是不要拿县案首比较好。
毕竟沈沉玉还没有过县试呢,清城县沈家那边都恨不得他去死。如果沈沉玉这一次拿到了案首,那一家子还不知道要怎么样呢。
也正是因为担心清城县沈家作妖,所以刘大夫才会这样赶着要离开,就是担心多待一天多一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