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辛辛苦苦在北京扎根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无可厚非——那是她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意识到阶级的存在。
大家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都是同样的学生。这样的身份往往会模糊家庭出身的概念,一到社会上,差距高下立见。
这个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真真正正的平等,丈量一个人的价值,需要多个维度。
傅棠舟对于这个话题,似乎发表不了更多见解。他说:“北京学生放学回家得补课的。”
顾新橙问:“你以前补过课吗?”
傅棠舟回忆片刻,说:“以前家里请过好几个家教。”
顾新橙拧眉,想象不出他老老实实待在家跟着家教念书的画面。
“去美国读大学,要成绩的。”他说得云淡风轻,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你成绩怎么样?”顾新橙问他。
“就那样呗。”他轻笑,并不多答。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读书更多的是为了有个光鲜亮丽的履历。
而顾新橙读书是为了学知识学本领,将来在社会上谋生。
两人继续往校园里走,顾新橙走过最多的路,是从校门到教学楼这一段。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活动范围并不大。
这个课间只有短短十分钟,最多只够去趟洗手间再被打杯热水,然后靠在走廊上放个风。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趴在座位上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