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科技幻想>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四十一章 雷达出世!(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百四十一章 雷达出世!(下)(2 / 3)

还有那个拿着锉刀的大叔。

此时正捂着左手,显然正在进行着某个特殊的仪式....哦,是力度太大划伤了手指啊,那没事了.......

而就在这些八级工大显神威的同时。

徐云忽然发现。

不远处的保铮等人,也开始用板车推来了几个设备:

这些设备外观都是高度在一米五、长宽50厘米左右的长方体,

它们通体黑色,金属材质,外表还缠绕着许多线圈。

这些长方体金属原本都被安置在一旁的帐篷里,还被用各种布料遮挡住了视线,因此徐云一开始倒确实没发现这些东西的存在。

不过从阵势上来看。

这些金属长方体显然非同一般。

随后徐云仔细观察了一番这些玩意儿,发现判断不出它们的身份后便把目光转移向了孙俊人:

“孙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

“哦,你说它们啊。”

孙俊人眨了眨眼,双手别到了身后,看似澹定的说道:

“这就是用于存储信号的设备,也是从首都那边运过来的,要不了多少钱。”

“这些存储桶内部由50个24寸的盘片组成,每个桶可以存储的信息。”

“再通过串联、外接延迟设备,可以做到在运作后存储15mb的数据。”

“根据我们的计算,气象多普勒雷达需要的实时数据储量在10mb左右,其他余量可以通过限位孔设备进行导出来。”

“虽然整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和纸材,但对于国家...唔,国家级项目来说,倒也不是难以负荷。”

孙俊人的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语气也没什么波动,仿佛保铮他们推来的只是几个铁桶似的。

如果换做这个时代的其他人,估摸着多半也就信了。

但徐云不一样。

在听到‘信号存储模块’以及后续的构造的时候,他便已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传闻中的【那个东西】.....

原来真的存在!

其实吧。

徐云在和老郭聊设备原材料的时候就有些奇怪:

当时他刻意将信号存储模块和静电分析模块这两个最难点留到了最后,甚至做好了再拿出某些后世技术来偷偷帮忙的准备。

结果老郭在听闻信号存储模块的要求时,居然很轻松的表示徐云不用担心这件事,他有办法解决。

那时候徐云心中便冒出了一些猜测,只可惜没有实证没法落锤。

而眼下随着这几台设备的出现。

徐云总算明白了老郭的底气所在.....

那就是——

真正的109甲机,的确存在过!

说起109甲机,就必须要提到华夏计算机的发展史。

在三年前。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标志着兔子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后来为了保证581组...也就是卫星项目组和核武器项目组可以同时进行。

中科院安排使用两种元件各制一台性能相同的计算机,也就是两个项目组各分配一台。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109电子管机。

接着在一年前。

华东计算所也计划开始研制j-501计算机。

按照正常历史发展。

等到三年后的四月份,109机便会顺利诞生。

它在兔子们的氢弹研制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也被叫做‘功勋机’或者‘争气机’。

但是在后世的军迷圈中,关于这台机还有一个争议很多的说法。

也就是......

4月25日出世的这台机,并不是真正的首台109。

原因有二。

一是名称问题。

兔子们原先计划研制的109机,代号是【109甲】。

不过它在面世后呢,却改名成了119机。

也就是119和109甲其实是一台设备。

但后续的109乙机却没有改名,甚至后来还研发出了109丙机,也依旧延续了109+位次的命名方式。

因此有不少人就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为了纪念真正的109甲,毕竟兔子们在代号这块历来都是很讲究的。

比如581项目、

596项目、

天宫、

神舟.....

这些项目或者命名都很有深意,或是时间,或是华夏式的浪漫。

可能有意外夭折的情况,但鲜少有落地后突然改名的例子。

二则是后续设备的算力问题。

119机诞生于三年后的4月25日,算力每秒运算五万次。

同年10月24日,华东计算所的j-501机诞生。

算力同样是每秒五万次。

接着九个月后。

109乙诞生,算力每秒六万次。

这三台设备的时间实在是太接近了,而且从1万算力跨越到5万算力的过程中,算力和存储模块都是一遍过,没有一次失败。

因此后世便有一种猜测。

那就是在119机出世前,兔子们曾经研发过一台真正的109甲。

只是当时国际形势突变,连581项目组都饱一顿饥一顿呢,109甲自然只能被暂时搁置。

等到几年后,兔子们缓过来了。

109甲的一些技术经验便成为了真正五万次计算机诞生的基石。

客观来说。

这种看法在后世市场还不小。

毕竟不是啥黑历史嘛,而且逻辑和史实上也隐约可证。

但认同的人再多,它也终究是个猜测。

徐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如此偶然的成为这个猜测的终结者。

只能说这个时代的惊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过另一方面。

有了真·109甲的存储模块出场,数据存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半个小时后。

二十多个长方体被连接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更大的方阵。

方阵上方则被保铮等人按上了遮阳板之类的物件,以此避免太阳的照射。

另外孙俊人等人还挪来了数台电风扇,在一旁呼啦啦的吹着风。

实际上。

如果不是雷达必须在室外运行,这年头的信息存储也做不到与主体相隔太远,这些存储方阵必然要被安置在室内。

.......

又过了十五分钟。

老郭负责的静电分析模组也顺利组装完毕。

后世的多普勒雷达一般是一个放在高处的大圆球,看起来跟个锃光瓦亮的琦玉老师似的。

不过徐云这次设计的雷达并没这么骚气。

这台雷达的外观倒是和后世普通的碗状雷达有些类似,也就在抛物面上架着个【x】状的全固态双线设备。

搁在2023年,估计十个路人里头顶多有一个会看一眼。

“呼......”

组装完毕后。

老郭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快步回到了孙俊人身边,对他说道:

“老孙,接下来该看你了的——对了,记得先试运行一下。”

“你放心吧,我有数。”

孙俊人拍了拍老郭的肩膀,又朝老郭投了个【把徐云挪边上点要不他又要被晒成熟人了】的眼神,随后带着保铮来到了雷达操作台边。

说来挺有意思的。

这座操作台的原身是某退役武器系统的操作中枢,也是兔子们为数不多有操作模板的设备。

不过因为在某次战斗中遭遇了损坏被迫‘退伍’,兔子们又舍不得把它丢了,便硬生生从东北拉到了金银滩。

如今它总算完成了兔子们原先的期待,被老郭从库房里给翻了出来,贡献出了一份力。

在将驱动电机的顶部输出端连接上收发器、外部套接上与主动齿轮啮合连接的从动齿轮——齿轮用于输出数据,接着再施加了亿点点魔改后,这位老兵终于再次焕发出了光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