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龙日报》是南龙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个单位每年都订的,有些单位部门多,还会订好几份,杨秋月上班的供销社也不例外。
她听同事们讨论《又见鸡毛换糖》里面的主角一个新年纯收入三百块,不由得出言冷嘲说:“钱真有那么好赚吗,该不会是吹水吧?”
三百块,差不多能顶得上一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一个同事弱弱地说:“可这是《阳光报》先报道的。”
“《阳光报》还说亩产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呢?”
回到家,她把这件事当趣闻讲了。
朱清和说:“这个报道我也看了,争论很大,现在市工商局的要给《南龙日报》发函,说他们把关不严,卖鸡毛给私人贩子这是违反国家政策,鼓励投机倒把,为这种行为邀功。”
“发函,那不是要盖公章?”杨秋月一听来劲了。
盖了公章可就不一样了。
朱广良就着咸虾酱呼噜噜地喝粥,听了以后有不同意见:“我觉得这是好事啊,之前不是说我们南龙市也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吗?”
“我不这么认为,那些私人贩子就是钻空子,搞倒买倒卖,本来就应该狠狠地抓他们。”杨秋月说。
朱广良说:“《阳光报》是什么媒体?国家级的,报道肯定经过了审核才能发出来,这也代表了最上级领导的态度,工商局那边注定胳膊拗不过大腿。”
朱清和抖抖报纸:“我赞同广良的话。”
他没想到这小子读书不成,脑子还挺清醒,说话一套一套的。
连家公也这么认为,杨秋月便无话可说了,只是想不通,既然上面吹了这样的风,工商局为什么还要对着干?
这天,六叔家迎来了一个客人。
客人没有开车来,而是趁着暮色单独骑了一辆自行车过来。
他穿着一件灰色的短袖上衣,鬓边已经有星星点点的白发,额前的头发严谨地向后梳,脸上有着深深的法令纹,笑起来又有点和蔼:
“六叔在家吗?”
敲开门以后,陈军想帮他将自行车推进去,被他拒绝了:“我自己来就好。”
“门槛太高了。”
南龙市湿润多雨,一般的旧式老楼在建造时会将屋子的地面起得比外面要高三个台阶左右,以避免落大雨的时候雨水淹到房子里面。
“我还没老到这个程度呢。”
他说着轻松地将车扛到屋里,推到角落里放好。
六叔在二楼看电视,自从买了电视,他再也不去夜钓了,听到楼下的声响,不耐烦地说:“自己上来,我在二楼。”
陈军一开始还不习惯六叔这样的态度,到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不会再觉得小心脏受不了了。
客人上了二楼:“怎么觉得你好像不太欢迎我来啊!”
六叔的白眼快要翻上天了:“每次来都是哭穷,要从我手里捞钱,当然不受欢迎。”
韩宁给客人倒水:“庄叔饮茶。”